李清照: 北辙南辕
□刘睿
千古江山,潮起潮落,才女佳人辈出,但李清照始终稳坐第一把交椅,是因为她将感性书写与理性思考自觉融合,是因为她前无古人,却激励了来者无数。
1
北宋的李清照,是童话故事中的白雪公主。
她生在一个富足而又开明的家庭里,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又是苏轼的学生,博学多才,且酷爱藏书,母亲也来自诗书世家,文艺修养深厚。作为掌上明珠的李清照,最不缺的就是书香与诗意。
集万千宠爱和天资聪慧于一身的李清照,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上。成就一个女词人的各项配置,她全部拥有,而且不只是达标,她手握的是接近满分的资源优势。
宋人笔记里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也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诗与书,对于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但对于年少时的李清照,却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她无须操心柴米油盐,悲春伤秋也不是她精神生活的主题,明朗少女李清照随父亲生活于汴京,阅尽繁华,无忧无虑,大好时光都是用来挥霍的。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大概都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在那幅流动的画卷中,有多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多少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发式,似乎拿支铅笔就能一气呵成。
那是汴京最后的辉煌。欣欣向荣的商品经济和难以复制的浪漫诗意,构建了最宜于才子佳人诞生与成长的时代背景,流连于此间的李清照,深得家学滋养,而又感悟世情,拥有了开阔的视野与格局,天赋、勤奋与得天独厚的平台,让她在堪称才华过剩的北宋词坛初露锋芒。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惊艳了一段时光。
此时的宋词,已然在浑朴厚重的底色上,开出了气象万千的花朵。从清丽婉约的闺中情思到壮丽豪放的怀古咏今,柳永,周邦彦,苏轼,范仲淹,一代词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精心耕种,形成了“婉约”与“豪放”两种鲜明的气质类型,那是一个巨星云集硕果累累的黄金时代,风格与派别之争渐趋激烈,而创作者的热情不曾消减。
身处其间的李清照,在物质生活的优裕之上,更获得了丰厚的文学滋养。宋词创作的繁荣,让才华横溢的少女如鱼得水。直至另一首《如梦令》问世,便一举轰动了整个汴京,“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题材依然不离宋词的本分——闺情,只是少了通常的幽怨,而更多几分痴与嗔。短短数行,写得曲折委婉,极富层次,因惜花而痛饮,因明知花谢却又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迂回婉转,步步深入,直至以堪称神来之笔的“绿肥红瘦”戛然而止,将微小的主题表达出了丝丝入扣的意蕴,并不过分渲染,却让人沉醉于词境中
唐诗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宋词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与孟浩然无意之中遥相呼应,是因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本身便可以跨越时空不限文本而存在。
家学的底蕴深厚,个性中又有不拘一格的洒脱,让李清照的创作境界无比开阔,她可以细腻婉约,亦能理智深邃。她读了张耒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借古喻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
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当以史为鉴。关注江山社稷、拥有大历史观的李清照,不仅不为闺阁情思所约束,更突破了性别的藩篱,她与生俱来的自信与后天累积的感悟两相结合,一同成就了独属于自己的创作理念与人生态度。
作为创作者的李清照,亦果敢投身于文学批评。她在《词论》中梳理了词的数百年发展脉络与创作经验,提出了关于词之文体、题材及主题的规定性的个人见解——“别是一家”论,主张维护词的传统风格,要求词在形式上严守律,内容上主情致,风格上尚文雅,以达到严守诗词之别,维护词的本色的目的。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词论》是李清照于南渡前所作,至于其后因时局变化而带来的词风的转变,是李清照所不能料及的。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达她个人的主张,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多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论,强调的是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她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系统地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虽为后世豪放派词人所不屑,但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客观而言,李清照的论述符合词的发展实际。
她在创作中践行着自己的文学理念。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记录自然,赞美生活,寄托情感,表达思念,李清照的词典雅清新,透过女性细腻的视角抒发对世间美好事物与情感的热爱,却不曾拘囿于狭小闺阁中。
直至时代的大背景剧变,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她依然拥有诗词这个永恒的灵魂伴侣。
2
南宋的李清照,从童话坠入了凡尘。
其心境变迁,在词句中淋漓尽致展现。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的,是曾经拥有而如今已不再的美好。三杯两盏淡酒,不复往日“沉醉不知归路”的快意,不过艰难时日里残留的慰藉。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如同下在心里,此时也无须字斟句酌的典雅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白话最能表达这一刻的情境。
愁,成了李清照生命下半场的主题。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个王朝的背影,从繁华归于落寞。一个女人的史诗,便由美丽转入了哀愁。
当日的汴京,被封存在那幅暖色的画卷里轻缓流动着。大御前街与巍峨皇宫,雕栏玉砌应犹在,光影交错中,无限繁华无限风流仿佛还在喧哗上演,女词人所留恋的,却非浮华表象,她的笔触只投向现实。
陆游以逾万首诗作,不厌其烦地表达对于“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期盼,和“此身合是诗人未”的怨念。但李清照只用短短二十个字,便纵横古今力透纸背,将一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凛然,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一生与诗词相伴,也与身后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紧紧相联,两条曲线彼此纠缠,其间有生逢其时的风华绝代,亦有命中注定的无可奈何。
她与赵明诚的婚姻,曾是“琴瑟和谐”的典范。“共好金石”,相同的志趣是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基石。生活无忧时,一起“淘宝”、一同收藏金石书画加深了他们在审美与志趣上的默契,连频繁出入典当铺,“冬天当夏衣,夏天当冬衣”都堪称精彩花絮。
但从汴京到青州到更遥远的颠沛流离中,生活的境况不复从前了,赵明诚对金石的痴狂却只增不减,李清照没有抱怨只有支持,直至最终接棒赵明诚,完成《金石录》三十卷的编纂,并在《后序》中,记录了夫妇二人收集金石拓本、书籍、古器以及最后逐次散失的详细经过。《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易安词在严守传统中开拓更新,《金石录》在金石研究上继往开来,婚姻不曾使她变得庸俗,而是增加了她生命的厚度。“赌书消得泼茶香”,那一段琴瑟和谐的时光终究化作了纳兰词中的绮丽向往。
她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她的《词论》则不但是在宋代词坛上有独特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专注于词的论文,更是中国历史上女作家所著的第一篇文学批评,与她那“花中第一流”的词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依据创作经验写作理论文字的,李清照之前闻所未闻。
与时代相联,而又努力跳脱时代局限,以女性独具的洞察力咏叹生活,文学主张与个人志向却从未被性别所束缚,李清照的传奇,因此拥有了超越“美丽与哀愁”的价值。早在青春年少时,她曾以一首《鹧鸪天》一鸣惊人,这首吟咏桂花的词作清丽脱俗,也像是她一生追求的写照。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千古江山,潮起潮落,才女佳人辈出,但李清照始终稳坐第一把交椅,是因为她将感性书写与理性思考自觉融合,是因为她前无古人,却激励了来者无数。
新闻推荐
儿子出车祸七年 赔偿款终到手在青州法院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下,蔡某父母获赔37万元
2014年5月,当时正上初三的蔡某与张某同乘一辆二轮摩托车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蔡某一直昏迷不醒并于三年后去世。...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