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倍以下 民生“三优先” “四性”美农村

大众日报 2021-01-17 09:38 大字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王红霞 潘伟

1月5日,路边尚残留着积雪,青州市云门山街道耿家社区的大街小巷却干干净净。“刚下完雪,村干部就开始打扫主干道,大伙儿也跟着干,不到半天,全村的路都好走了。”57岁的居民黄素玲说。

前几年,耿家社区除了主干道是柏油路,其余的都是石子路。雨雪天气,泥泞难走。得益于乡村振兴的诸多利好政策,这几年耿家社区的路面全部实现了硬化,厕所排污直通市政管网,村里还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

“各家门口都干净了,大家都爱惜。环境好了人心齐,现在村里有啥事,百姓都愿意跟着干。”耿家社区主任赵永明说。

2020年,耿家社区黄素玲家等6户居民被评为“青州市级文明示范户”,50户成为“美丽庭院示范户”。“现在看看我们家里、村里,环境卫生比城市还美呢。”黄素玲说。

近年来,青州市委、市政府持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当地将供水管网从城区向村镇延长120余公里,串联起10个镇街;铺设城镇燃气管网1000余公里,集中供热开户面积1500万平方米;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7座。

谭坊镇刘君台村村民刘晓明有两个孩子上学,儿子就读于昌乐私立学校五年级,闺女在家门口的五育小学一年级学习。以前五育小学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教师年龄偏大。担心教育质量,刘晓明宁愿多花2万多元,也要把儿子送到外地。“现在五育小学被市里的学校托管,实现了大变样,有了塑胶操场,孩子中午还能在校吃饭午休,我把闺女送到这里放心。”刘晓明说。

2019年,青州市采取“名校+弱校”方式,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五育小学被益都师范附属小学全面托管,成为该校五育校区。益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操场、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同时派出5名骨干教师执教。全校学生从不足100人增至160多人。成绩在谭坊学区10多个学校中由垫底升至中上游。

“农村学校具有市直学校水准,在青州并不稀奇。”青州市教体局副局长刘俊超说。青州累计投入4.2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1处、幼儿园7处,在全省率先实施“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快速发展,青州市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不仅教育,青州市在医疗服务、住房保障、人居环境、养老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2019年,青州市各项民生支出占比达81.8%。

“我们坚持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民生工程优先安排、民生需求优先满足,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均衡性。”青州市委书记韩幸福说。

这个冬天,青州经济开发区王母宫花园,78岁的张邦英、81岁的张美玲夫妇在新楼房内过了“暖冬”。“水电气暖都有,住着很舒服。要不是棚户区改造,我们这么大年纪,不会住楼房。”张美玲说。自2016年至今,青州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33个18015套房屋,受益群众4.5万余人。王母宫花园小区棚改安置房项目入选山东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成就展。“我们坚持‘让利于民’,通过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相互补充的方式,多途径满足老百姓‘以小换大、以旧换新、以危换安’的住房需求。”青州市住建局党组成员、房地产交易中心主任张莉说。

庙子镇圣峪口村曾经是一座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临近黄花溪、泰和山景区的地缘优势,老百姓每年可增收8000余元。“以前经济落后,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在外打工。”圣峪口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军说,“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等,村里人都搬回来了。”

2019年,青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7:1,远低于全国2.64:1的平均水平。

新闻推荐

断流界河宽了平了通畅了 淄河流域昔日污染区变身生态休闲地

□本报记者陈晓婉淄河,于青州市与淄博市淄川区、临淄区交界处穿行而过。这里的河道曾一度断流,盗采河沙、乱搭乱建、固...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