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绵长提升生活温度
有悠久历史的潍河,孕育了潍坊地区最早的农耕文明,后经长期积淀和不断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潍水文化。经过多年发展,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已建成311个规范化非遗项目传习所,对六十多个非遗濒危项目进行了有效抢救。
潍水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厚弥足珍贵
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区域内形成了南为丘陵、中属平原、北滨海洋的地貌。区域内获命名的有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或国家级湿地公园10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贯通潍坊南北的潍河(古称潍水)是一条有悠久历史的母亲河,潍水冲积扇上所形成的平原沃土孕育了潍坊地区最早的农耕文明,后经长期积淀和不断融合,形成了包容性强、个性突出、内涵丰富的潍水文化。时至今日,潍坊既有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难以数计的与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年画、古琴、茂腔、核雕、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至今仍以独特的文艺神韵伫立于民族艺术之林。潍水文化所蕴含的农耕文化、渔盐文化、手工文化、蚕丝文化、集贸文化和庭院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具有半岛性复合型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个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区域文化类型。
保护区行政区划为:以潍坊市行政区域所属的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乐、临朐2县为地缘范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域,保护区内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项,其中民间文学3项、传统音乐1项、传统戏剧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项、传统美术5项、传统技艺3项、民俗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72项,市级代表性项目276项,县级代表性项目122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其中传统美术5人,传统技艺2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4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89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73名。
保护区有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处(寒亭区、青州市、临朐县、诸城市、高密市、昌邑市龙池镇)、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7个(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高密市红高粱民间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潍坊鸢都嵌银厂、安丘市董家骨科诊所、潍坊海孚丝绸有限公司、青州隆盛糕点厂)。
实施“潍水记忆”工程推进保护区建设
潍坊市人民政府2011年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相关的规划建设工作开始启动。《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于2013年5月通过文化部审批,当年9月建设专项资金拨付后,保护区建设全面展开。自保护区设立以来,总体规划相关内容就纳入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依据历史文化特征及地形地貌确立的“一轴、两翼、十片区”(以白浪河主干线为轴心,潍汶河、弥河流域为两翼,和与其相连的10个文化特征片区所形成的重点整体性保护区域)的大区划建设,成为各县市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以民间传统工艺为核心的文创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第二十四章提出:实施“潍水记忆”工程,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促进区域开发建设与文化传承保护相协调。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介,推动潍水文化全面走出去。
为此,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设立非遗科,在市文化馆设立市级非遗保护中心,专门从事保护区相关工作;组织成立潍坊市非遗保护协会,协调社会力量协助非遗保护部门开展工作。县市区中,青州市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中心,其他县市区在其文化馆内设立了县级非遗中心,昌邑市成立了县级非遗协会。潍坊市成立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志愿服务平台,现有志愿者1000余人,由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传承人以及非遗相关工作人员组成,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等相关公益活动。
近年来,保护区利用传统民俗节庆、文化遗产日等节点举办各类民俗活动,组织表演类非遗项目下乡表演。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平均每年较大规模的展示活动近百项,参与人数达数千人,主要包括茂腔、东路大鼓、肘鼓子戏、小章竹马、地秧歌、撅灯官、月宫图、荷花秧歌、潍县锣鼓等表演类非遗项目下乡表演,进行文化惠民活动,平均每年为群众表演2000余场。
保护区还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积极开展以非遗保护传承为主题的各种展示传播活动,对每年的活动都进行了特别设计和积极组织。这些活动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深受群众关注,参与性很高,累计参与民众达数十万之多。在各县市区也分别举办了非遗专题讲座、传统手工艺比赛、非遗进校园传承、非遗保护成果展板展示、公益培训等活动。
抢救非遗濒危项目保护传承全面展开
保护区设立以来已建成311个规范化非遗项目传习所,14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9个非遗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30处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打造了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影视基地、中国现代风筝产业基地、景芝酒文化展示中心、青州宋城文化园区等20多个以非遗展示传习为主题的大型文化园区,建成了潍坊风筝博物馆、青州市非遗博物馆、潍坊红木嵌银博物馆等30余个非遗综合性专题博物馆、展示厅。
已建设综合性传习中心、场馆30个,包括潍坊风筝传习中心、寿光盐文化传习中心、昌邑丝绸综合性传习中心、安丘酒文化传习中心、滨海文化传习中心、奎文手工艺传习中心、潍城民间手工艺传习中心、青州花毽综合传习中心、高密扑灰年画综合传习中心、诸城派古琴艺术综合性传习中心、临朐手绘年画综合性传习中心、坊子风筝文化综合性传习中心等。建设了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十笏园文化街区,街区内融聚了博物馆、美术馆、郑板桥纪念馆、非遗孵化器、大师工作室、民间工艺一条街等众多的传统文化项目。
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普遍开展了文化资源普查,收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两万多条,整理各类项目两千多项,从整体上掌握了保护区文化资源基本状况。
保护区对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高密茂腔、青州八角鼓、郭家庄大秧歌等六十多个非遗濒危项目进行了有效抢救。采取口述史调查记录、传承人培训带徒、项目资金扶持等相关措施,先后启动了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工程。在2015年启动了口述史调查记录工程,对潍坊核雕、诸城派古琴、潍坊刺绣、潍坊仿古铜、青州八角鼓、潍坊嵌银髹”等三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和记录,并通过技艺推广、公益培训、市场营销等措施,使一些濒临失传的项目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晓杰“我们的第一书记经验丰富,头脑活络,办事认真,自打来到我们村后,可是办了不少好事,有他在,我...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