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与未来

济南时报 2020-05-19 14:12 大字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鸿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许多人认识到繁荣与灾难的转换,认识到人类文明进程的曲折,在这个时候,博物馆更能让人静下来,在最直观的时间链条面前沉思人类的存在。

在文明社会,博物馆与图书馆一样,一直就是最具开放性的文化场所。而从参观者的角度,博物馆意识的成熟度,取决于市民如何看待博物馆。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就特别提到,三天里一定要选一天去博物馆看看。博物馆对于我们认知历史,比所有书本声像更直观,每一个摆在展架上的物件,都关联一个活生生存在过的历史场景。我们有时谈历史对于人类的意义,那博物馆的意义之一就是让历史的意义不再抽象。

但一个历史遗留事物的形象,在参观者的眼中,又是多元的。这包括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知:博物馆不只是夏天最佳的乘凉处,也不只是值钱宝贝的聚集地,甚至也不只是要证明一片土地上曾经多么繁荣、辉煌。博物馆,有时是最理性冷静客观呈现历史的不冷静、不理性、不客观的地方。笔者多年前曾带学生参观山东博物馆展出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当所有佛像以残缺拼合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其曾经恢宏完美的身姿与所处场景,也会同时占据我们的大脑。它们从建造装饰到被毁坏窖藏,创造与毁坏,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博物馆把历史浓缩在物件与场景再造中,打开时间之门,也需要我们能真正走进去,做一个合格的博物馆之客。

而博物馆的另一方,也就是从管理方的角度,其运营水平的体现,也不只是藏了什么,更是展了什么,怎么展。瑞典东方博物馆前馆长马思中曾经质疑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的展览:它们会被修理,会被擦亮得像新的一样,目的并不在于看到其原貌甚至现状,而是修成它们似乎应该被看成的那样。而马思中觉得观众更应该看到这些青铜器被毁坏并排列进祭祀坑的真实历史情状。如何布展见仁见智,但这确实值得思考。

除了布展水平,博物馆还该注意观众的期待。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许多大展,比如《清明上河图》这种国宝级的文物。公众在难得一展时的排队场面,确乎能体现博物馆的世俗意义,既呈现了我有珍宝,十年一现足可珍,又能看出大众对民族瑰宝的珍视。最广人群的参与,这才是博物馆之博的意义。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样性与包容性”。呈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本身也是博物馆的意义所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那么,无论是博物馆人,还是每一个参观者,都该努力去实现博物馆的意义,通过博物馆走进时光隧道,观照过去,同时更理性地思考未来。

新闻推荐

潍坊青州 聚力破题,外贸订单增三成

□记者石如宽杨国胜通讯员史海莹报道本报潍坊讯4月23日,青州合力包装新材料有限公司消毒片包装纸车间,一卷卷印着...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