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九夜里,人们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奔走 大年初十,抬着石头盼丰收

大众日报 2020-02-03 09:26 大字

▲抬石头神 ▲祭石碾□ 本报记者 卢 昱

大年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又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在山东多地,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若动则会影响当年庄稼的收成。这一天,多地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石头信仰在多山多石的地方较为流行。潍坊多地百姓会在这天祭祀石头神。在出产红丝石的青州黑山前,大年初十这一天,砚台匠人们会举行祭拜仪式,祈求新年平安如意。

在郓城,旧时便有抬石头神的习俗:大年初九夜里,人们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个小姑娘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则预示新年里会丰收。

鄄城也有类似习俗,不同的是由青年男子抬,抬起来为丰年,抬不起来为歉年。有的人则用扎腿带子组成各种图形,占卜吉凶。邹城等地十日作脯,即肉干,取“脯”谐音谓之“纳福”。

其实,围绕石头的崇拜早在石器时代,就已风行。当时人们把外界的一切东西,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觉得万物有灵。而在物我之间,更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连接着自己和群体。原始人把天然的石块磨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用于狩猎、宰杀禽兽、切割兽皮、砍树等,并逐渐对石器怀有特殊感情。

与西方巨石阵的灵石崇拜相似,我国自古就有着很多的灵石崇拜故事,如早期的“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及祭祀高禖石等活动。在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所著《中国神话史》中,曾介绍山石崇拜的遗存。如在《述异记》上说:“桀时泰山山走石泣。”这就带着早期原始社会活物论神话的意味。

正如《西游记》所描绘的,孙悟空从花果山仙石中迸裂降生出来,这种“石头能生子”的传说也带有活物论思维的痕迹。唐代山东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说:“莱子国海上有石人,长一丈五尺,大十围。昔秦始皇遣此石人,追劳山不得,遂立于此。”灵石崇拜也出现在祭天地、祭山川、祭祖祈育等仪式中。

习俗在信仰的支配下,逐渐沉潜,数百上千年传承下来。1500年前成书的《荆楚岁时记》亦言,“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便提及用石头镇宅的习俗。而埋植石头的风俗演变比较清晰:从西汉乃至以前,民间便在房屋四隅埋坚硬不易腐朽的石材,以达到镇宅避鬼的预期;后来慢慢演变发展为在石头上镌刻“石敢当”三字铭文,加强石头镇邪的声威。

而自元代以后,泰山在官方的地位不断下降,泰山不再是帝王们的专属品。尤其是明洪武三年的诏书,使得“泰山”二字进入寻常百姓家。“石敢当”与“泰山”开始结合,在明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泰山石敢当”勒石以铭的镇宅方式。

翻阅中国古代建筑史,仿佛一部木石合写的大书。围绕石头,山东各地有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的利用方式。在胶东海边,海草房中垒墙的石头取自附近山上的花岗岩或海边的鹅卵石,大小不一,色彩各异,既坚固耐用又多姿多彩。而在鲁中、沂蒙山区,乡亲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墙是石板垒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

除了建筑,山东人在石碑、石刻、石雕、石画、石钟、石磬、石鼓,石塔、石砚、石室、石印等方面,更是在石头上做足文章。除了大年初十,平度还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六举办“大泽山石头节”,据说该节是由“石匠节”(或称“山神爷生日”)演变而成。

相传,东魏武定年间,平度天柱山下一户姚姓石匠,在巨石上历时26年凿了一个能容纳10多人的石窟,窟内四周雕刻了数尊山神佛像,石窟造像完成正值武定六年(548年)农历三月十六。后来,当地人便把这天称为“山神爷生日”,也叫“石匠节”。由于大泽山镇石料资源丰富质优,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国外等地。为充分发挥石料资源优势,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把农历三月十六的“石匠节”定为“大泽山石头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山东好多农村的石磨、石碾废弃了,被人扔到街上、河里。其实,它们跟所在家庭的每一位成员有着天然的联系,一直为人磨面粉,见证好几代人的劳苦,怎好忍心丢弃?有热心商人将其低价搜罗来,修整后,出口到邻国。墙内开花墙外香,老外铺在院子里,星罗棋布,在石孔里栽花种草,看似古朴而典雅……这种对立、碰撞、割裂,也许在提醒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新闻推荐

春节逛特展 享南北朝佛教艺术盛宴

1月14日,“映世菩提”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以南北朝佛教造像为主题,联合四川、河北、山东等地12家相关文博...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