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商古道的遐想

农村大众报 2020-01-06 15:49 大字

王德亭

青州金斗山角有条盐商古道,过去是盐商骡驮马运的必经之路。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辟于宋初,经过岁月风轮的磨蚀,依然不改当年的形状,如今荒草掩径。草荣草枯,春风秋雨,小路蜿蜒在山坡之上,拐来拐去的之字形,将人带进久远,带进历史,耳边仍然是马蹄“嘚嘚”和銮铃叮当。

我邂逅的一位杨姓老人高寿,年已八十四岁,手拿一根安了镰刀的棍子——他是北薛庄村人,是来逛山的。那么这棍子是他的工具,还是他的拄杖?

我很愿意听老人讲讲这条小路,老人也极愿为我讲古。他说,从东边海边盐场里驮上盐过来,从这里翻过山去,走上十几二十几里地,过了淄河,再走不远就是张店、淄川,或者更远一些,把盐驮到兖州去。行商来回不放空趟,你看这段石路,年头可长唻,也怪不好走。拐来拐去,拐来拐去,有段路刚刚搁得下来人的双脚,这边紧贴着崖头,这边是山沟——这段路叫铺衬子(做衣服裁剩的边边角角的布条,再无法派上别的用场)崖。为了让牲口保险起见,马骡背上驮的三股盐,马夫会卸下一股抬上自己膀子上扛过去。到了缓坡路宽之处,再放到骡马背上去。

根据老人的描述,可想见行路难和这条盐商古道的重要。也是在老人的描述中,勾勒出了我身后山坡上漫长的蛇形小路。那时,这位老人还是八九岁的孩童,盐商小路还没有废掉,他亲眼见过行商从这里过,把盐运到西乡去,再把西乡的煤炭运过来。晓行夜宿对他们来说简直有点奢侈。从山西边的刁庄住店出来,过了这条盐商古道天还不亮。再往前走,得把心提到嗓子眼——在很窄巴的山路上走,身边是杂树棵。有一头骡子,背上的口袋给树枝挂了一下,连骡子带背上驮的东西翻到山沟里去了。

从老人的言谈中,似可看出做盐商就是一份力气活,实在说就是一个“脚力”,有时担着生命的干系。东来西去,无法预测的危险会在他们走山路时找上门来。

这条蛇行的盐商小路,在两座山相交的低微处,承载了盐商们的希望。

在骡马背上,驮着的是他们的发财梦、翻身梦、兴家梦、儿孙兴旺梦。在杂草摇动的石缝间,贮满的也许是我们既不可意会也不可言传的故事。杂沓的马蹄声,行商步履沉重的脚步声和着某种节拍,从岁月深处向我走来,使我不由得发了一阵子呆。我在曲曲弯弯的盐商古道上流连。从山下到山顶,约可四五百步,里程不算长,但古道依山势铺成,显示了第一位行路人的勇气,也显示了人们择路的技巧和智慧。脚踏在石路上,叩打出的可是千年盐商的橐橐声?也仿佛,我就是那百数千年中的盐商的一员,也不必鸡鸣早看天,也不必店伙儿唤起早,而是闻鸡而起,披星戴月,踏碎夜霜,在黑幢幢的山影里,甚至在狼嚎声里提心吊胆地走着山路。

山脚有块牌子,有诗为证,道出这盐商古道的形势和格局:“石板铺成之字形,马嘶骡叫生意隆。盐商古道宋朝辟,渤海湾盐当兖城。”

山路弯弯,石径斑斑。沿这条路东去不上几十里地,就进了寿光地,必然有一条路跟盐场连接起来,行商会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也许不只是寿光,由此东去,凡是离海近的晒盐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某趟行程的目的地。货畅其流,他们为繁荣东方的盐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提出跟老人合影,老人有些害羞地搓搓手,但很听我劝,终是同意了,拍照前还扑扑身上的尘土,扯扯衣领,正正帽子。我很感激他,在我问你答中,这条小路有了文化,内涵丰富起来,外延扩展开去,使我更加神往。

新闻推荐

青年返乡种文竹 要做“鲁西小青州”

扫描二维码,到农村大众新闻客户端看视频。“这种分层多的比较好,分层少的再等等。”2019年12月19日,在聊城市东...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