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的墓志盘、碗 玉林馆藏青花墓志盘、碗

玉林晚报 2019-12-15 07:14 大字

墓志是一种埋于墓内,记录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随葬品,其约始于东汉,魏晋后盛行。现知最早标明为墓志铭的墓志,是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山东省益都(今青州市)的刘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刘怀民墓志。

墓志早期多为石、陶、砖等材质,唐代开始出现瓷质墓志,目前多发现于浙江的上林湖地区。这一地区出土的瓷质墓志多为越窑生产,其主要制作方式是在瓷坯上刻划文字,再入窑烧造,有瓷板亦有瓷罐、执壶等。

宋元时期,石质墓志占据主流,瓷质墓志较少,但出现了墨书瓷质墓志。明代,瓷质墓志渐次增多,且在一些墓葬中开始出现了錾刻瓷墓志。錾刻瓷墓志的制作方法是在购买瓷器成品(通常为一般的日用瓷器)后,在瓷器表面直接阴刻文字。以这种方式制作墓志不仅方便易行、省时省力,且花费较少,因此逐渐成为主流,并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

瓷质墓志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区。其作为一种不同于中原地区传统石刻材质的墓志形式,是当地民众适应地方独特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一种革新和尝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瓷质墓志目前在广西出土较少,但从有限的资料来看,这种习俗至少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为部分民众所接受,例如在容县就保存有民国时期著名抗日烈士夏国璋的瓷板墓志。

关于瓷质墓志,在玉林的文博机构中,除夏国璋墓志外,还收藏有两件清代民国时期的青花墓志盘、碗。虽然它们并非玉林本地出土,但其墓志形式和内容却也为我们考察国内不同地区的墓志习俗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实物资料。

清嘉庆青花人物墓志盘

清嘉庆青花人物墓志盘,口径26.5厘米,底径15.2厘米,高4.9厘米,玉林市博物馆藏。盘敞口,浅弧腹,矮圈足,器形规整,胎体较轻,盘内外施青釉,盘内绘青花人物、花木,盘外壁饰四朵青花叶纹,并阴刻楷书文字。

此墓志记述了墓志主人罗作宾的姓名、家世、生卒年、埋葬地和子嗣等情况,另有两句“自葬之后丁财两盛,富贵绵远,永为万年之计云耳”的吉祥语句。

民国廿八年青花墓志碗

民国廿八年青花墓志碗,口径26.2厘米,底径14.5厘米,高8.4厘米,北流市博物馆藏。碗敞口,斜腹,圈足,口内沿饰四朵菊花纹,内底饰一朵菊花纹,外壁饰点珠纹和五朵菊花纹,白地蓝彩装饰,碗内、碗外底皆阴刻楷书文字,共250多个。

其中,碗内壁阴刻“墓誌碗,十九派张氏,生于咸丰六年丙辰岁九月初四日辰时,殁于民国廿八年巳卯岁十月五日辰时,享寿八十四岁,葬于九都二甲旵山下脉羊飞嘴,垅中自田开穴,丙山壬向,内外石墓,上至下八丈七尺,左至右六丈六尺,三相石碑,前面栏杆、祭棹(桌)、香炉、拜橙、秀墩、华表俱全,左侧自山边新造墓庐屋壹进两横,墓田二十四亩,其田屋作祭祀,永不典售,一后四房,轮流公管。清朝诰封恭人郭母张太恭人夫妇合墓,孝男文霞、(文)福、(文)愌、(文)敏,孙振威、(振)武,曾孙起宇,长女金秀,从汤锡珍;次女有贞,从唐培明;三女连贞,从万萄生;民国廿八年十月五日刻”。

碗内底刻“子孙之多,螽斯蛰蛰”。碗外底部刻“郭母张太恭人夫妇合墓坟前七言华表对联一副,抄录:‘叠嶂翠環天马立,雙流清绕石羊飞’。长子华书”。

墓志记述了墓志主人张氏的姓名、家世、生卒年、埋葬地、子嗣、墓葬规模、设施以及祭祀产业等情况,其中铭文中记载该墓的位置位于“九都二甲旵山下脉羊飞嘴”,考古今地名,实际位于安徽省泾县。

以上两件青花墓志盘、碗,皆以民窑生产的生活实用器为墓志载体,是我国南方地区清代民国时期墓志制作和使用的实物见证,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不同区域的丧葬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另外,两件青花墓志盘、碗都清晰地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卒年月,这为我们判断墓志瓷器的制作或使用年代提供了切实依据。而年代确切的墓志瓷器,又是十分难得的瓷器断代标准器。我们通过对其器型、胎釉、纹饰等特征的认真总结和分析,将最终为我们对同类型瓷器的鉴定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新闻推荐

弥河镇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气质”

本报讯(记者张希丽通讯员蒋世超)“处处皆美景,乡村绽新颜”,这是当下青州市弥河镇正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愿景的生...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