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鲁海先生 □刘咏
二〇一九年春节去看望鲁老,临走时,他的儿子鲁勇大哥送我到电梯口,说了一句话:“兄弟啊,老爷子要是哪天……你要帮我张罗一下。”电梯从十五楼下落,我的心着实悬了一下。这是我跟鲁老认识以来的第二十四个春节,往年的临别都不是这样的心情。
近两年,我和鲁老几乎天天有微信交流。微信里的鲁老和见面时的鲁老判若两人,他给我的微信里多是病痛、焦虑、无奈的字眼。我想,暮年的老人们对他们的亲人才会这样吧。对这种境况只有安慰,我便常给他发一些网上的“疗愈音乐”,当然,最好的效果是让他写东西。鲁勇大哥常对我说,你给他安排些事做,他就来精神了。
九月十号晚上,收到鲁勇大哥的一条短信,不禁让我一声叹息,其实他的身体没有太严重的问题。尽管有春节时的那句话,但还是出乎我的预料,八十八岁,这本青岛历史文化的“活字典”,终于合上了。
他是城市历史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研究者、记录者,青岛不会忘记这样一位文化老人。未来青岛的历史也不会磨灭他老人家一生留下的那些文字。
青岛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我作为青岛出版社的编辑,挖掘承传青岛的历史文脉是分内之事。三十年来经历了青岛城市的发展变化,责编了近二百种青岛城市画册、文化读物。“青岛”二字深深印入我的编辑生涯,其历史文化的点点滴滴一直触动着我的职业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缘于鲁海先生。
一九九六年,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青岛尚没有系统介绍青岛历史文化的书籍,出版社决定由我负责出版一套六卷本的《青岛旅游丛书》,其中的《青岛名人游踪》一书由鲁老撰写。在他位于兰山路的寓所,我见到了像其名字一样儒雅宽厚、情怀若海的鲁老,也找到了青岛史海文踪的本源。我老家是青州,鲁老的儿子鲁勇曾在青州下乡工作多年,这份感情使我与鲁老又更亲近了不少。二十多年的交往由此开始,我也从青岛美丽的外表,在鲁老的导引下,逐渐走入青岛历史的深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青岛的历史文化图书不多,也比较杂乱。《青岛旅游丛书》出版后,立即成为国内外游客和青岛旅游行业的热点图书,大量导游用书都是依据、采纳《丛书》的内容。对青岛这座城市的由来,许多老百姓和城市新移民并不了解它的历史细节、文化脉络。青岛人的骄傲是从骨子里与这个城市的气候外貌联系起来的,城市内在的文脉、故事需要鲁老这样的文化老人来讲述。此时,退休不久的鲁老精力旺盛,大半辈子的积累正好有了用场。我们兴奋地讨论着、规划着。他暂时放下了从事多年的图书馆学研究,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青岛文化的整理、著述上。于是,从老楼故事、老街故事、话说青岛、青岛掌故开始,讲到名人与青岛、作家与青岛、电影与青岛、戏剧与青岛,再讲到青岛老报故事、青岛老校故事、青岛名人故居、青岛上世纪四十年代文学……一路走来,二十多年来他著述、编选了二十余种以青岛为主题的图书,还为许多青岛文史类图书做过校注、序记、审稿。这些图书出版后,像《老楼故事》《老街故事》等重印了好多次。许多中老年人买来阅读、送给亲友和子女。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居住多年的老房子、从小玩耍的老街道,曾经有那么多名人住过,有那么多故事发生。由此鲁老也经常接待天南海北慕名而来的客人,大都是曾在青岛居住过的人的后辈。他们带来感谢、问候,有的还带来了新的史料,鲁老对此都一一落实,图书再版时逐一增订、修正。这些文字为青岛地方文化研究进行了挖掘和梳理,为城市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老街区规划做了基础史料的铺垫,也为近年来众多青岛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和资料。
二十多年的交往,我始终视鲁老是我的长辈,尊重有加,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之间是朋友般的忘年交式的融洽。图书编辑过程中遇到问题,我都是上门请教。早期鲁老的稿子都是手写的,他的语言风格跳跃性很大,文字又经常简笔,难以辨认。这倒为我跟鲁老讨论问题提供了机会,常常在这种交流中发现新的亮点和想法。
鲁老给我的微信里经常出现这句话:你是我的恩人。每当看到这句话,我总是愧疚难当。他做的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还是我们青岛的事;他留下的书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书,也是我们青岛的书。三十多年来他夜以继日地著述,几乎天天与青岛各家报社的一茬又一茬的年轻记者保持电话联系,耐心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就是希望把他知道的青岛故事说出来、留下来,别突然有一天被自己永远“带走”……
他是以做学问为乐事的一位老人,他是以讲述青岛故事为乐事的一位老人。临终前他告诉家人,不要发讣告,不要打扰别人,他要安静离开。
跟鲁老告别后,我在微信里发了两句话:“穷毕生心血著千万文章厘城市文脉,历百年风雨觅山海文踪讲青岛故事。”
鲁海,是一位可记入青岛历史的人。
新闻推荐
滨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首邀市民代表 46名代表实行动态化管理,不合格的或将淘汰
本报滨州10月14日讯(记者付玉成通讯员谢晓龙)14日,46人的《列席滨州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代表人员名单》公布,这也...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