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丽乡村留得住诗意载得动乡愁
□本报记者刘杰
今年是推动环境整治的关键一年。潍坊市发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抓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编制等工作重点,坚持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多措并举,加快补齐农村环境整治的短板缺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刷新村庄颜值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日前,记者走进青州市邵庄镇北马庄村,街道干净整洁,两侧花姿摇曳,78岁的郑玉林老人每天都要在村子里逛上一圈。“现在居住环境好了,人也感觉活得舒坦多了。整治以前,村里那个脏乱差就甭提了,大街小巷堆放着石头、砖头、柴草等杂物。”说起村庄新颜旧貌,郑玉林老人感慨万千。
生活垃圾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潍坊市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集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落实“三清一改”要求,集中清理农村“三大堆”和卫生死角,目前已完成清洁行动的村庄共6853个,占全市村庄的94.8%。
小厕所,大文明。
“自从统一将旱厕改成卫厕,天井里没臭味了,家里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上厕所也安全方便多了。”家住昌邑市下营镇东营村的李永丰对改厕工作赞不绝口。
潍坊市持续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排查农村厕所41万户,检查出的65704条问题5月底已整改完成;完成涉农街道改厕34269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潍坊市对全域范围内的7229个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进行摸底调查,制定实施方案。8个县市62个建制镇共建设污水处理设施64个,其中10个建制镇配套建设污水管网867公里,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280个,铺设管网1033公里,基本实现了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全覆盖。
精彩不止于此。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每天早上五六点钟,《朱子治家格言》描述的场景都会在寿光圣城街道北夏村上演。村民刘汉津告诉记者,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街巷边也种上了绿化树,还建了活动室、广场,大家伙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么美的环境,家家户户也都乐意维护好这个环境。
全力提升村容村貌,让群众的生活品质芝麻开花节节高。到目前,潍坊市有608个村庄已完成规划编制。创建省级以上各类特色村庄183个。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新增绿化面积2.4万亩。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全力推进4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
补齐短板,将人居环境整治推向纵深。潍坊市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总结推广“5+1”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制模式,全市大型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配建率实现100%,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92.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5%。
建立长效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巾帼美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逐村建立保洁员制度、“门前三包”制度、街巷长制度。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回味唐诗宋词里那些关于乡村的咏叹,无不激发人们对生态宜居家园的向往。今天,在潍坊,这种向往已经走进现实。
留住一抹乡愁
优秀的乡土文化是新农村的文明标志,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在寿光市洛城街道韩家牟城村,文化美是重要板块。这里通过对仓颉造字等人文历史加以还原,让汉字之美活跃起来:以汉字文化为主题,对村庄道路两侧墙体进行喷绘,“古国遗韵”风味十足;定期开展汉字文化传承、关爱帮扶等文明实践活动,良好的村风民风滋养人心。
在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传统孝德文化融入新时代乡村治理,“以孝治村”闻名全国。村里大力弘扬孝德文化,用孝心凝聚人心,形成了以知孝、倡孝、督孝、评孝、扬孝为主要内容的“五孝”治村模式。为让孝文化源远流长,村里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孝文化广场,每两年举办一次孝德文化艺术节,背诵《弟子规》等更是从娃娃抓起。
延续乡村文化血脉,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潍坊市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文明新风成为村庄底色。
投入“真金白银”,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花香袭人,绿意婆娑,走进潍城区于河街道张家村,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村庄惹人迷恋。张家村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但这里的村民爱唱戏、爱听戏,为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村里投资搭起了戏台,建起了广场,墙面彩绘的是京剧脸谱。舞长袖,歌乡音,张家村摇身变成名声在外的“脸谱村”。
坚持文化引领,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繁荣。潍坊市着力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突出抓好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者达到14.7万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定《潍坊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6726个,总面积266.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文化大院5754个,文化广场5754个,成立地方特色戏曲演出队伍163支,演出人员达到3500名。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蔡家沟是坐落于诸城南部常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以前,这里是一个空心化严重的“三无”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蔡家沟变了模样。
通过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发展果品旅游产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蔡家沟美了起来,吸引了来自北京的艺术家张同磊住进了村里,他是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当古老的村落与艺术碰撞,文化产业也就顺理成章发展起来。在张同磊的引荐下,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从事摄影、雕塑、绘画、音乐等职业的艺术家相聚于此。他们在保留房屋原貌的基础上,对闲置房屋进行改造,融入艺术元素,建起艺术家工作室、乡村图书馆、公共空间、乡村记忆馆、百工传习馆、古琴馆、美术馆等,精心培育文化艺术产业链。
大力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潍坊市打造了一批风筝、年画、草编等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产业镇村,全市有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1800多个,年产值250多亿元,从业人数5万多人。
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治理是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过去农村传统熟人社会的乡村治理手段已经力不从心,靠党建引领,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才是治理之要。
走在秋日的乡间,记者观察到,不少“明星村”发展背后,都有一个“能人”党支部书记,他们怀揣“富民强村”梦想,一心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让乡村大变样。
从破旧落后到美丽新村,寒亭区双杨街道前阙庄村实现华丽转身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于英智这样一个好书记。短短几年时间,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的变化“像梦幻一般”,村民纷纷点赞:“别的村都羡慕俺村,说俺村班子正,徐林收书记这个‘火车头’带得好。”
坚持党管农村,潍坊市加强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高标准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实现“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村占比达84%,对2.8万名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代表进行了集中轮训。
乡村治理除了“头雁领航”,治理是关键,核心靠方法。
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围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探索实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组织群众“抱团”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田园综合体,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村社共建的强村富民新路子。
结合本村实际,庵上湖村党支部探索出一条“支部领治、村民自治、协商共治、教化促治”的村级治理新模式。支部领治,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支部引领村级治理的工作机制;村民自治,即发挥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创新实行党员、社员、村民积分管理;协商共治,即村级决策实行支部提议、“两委”班子讨论、议事会民主议事、村民会议通过、张榜公示协商民主“五步法”;教化促治,即建设红色田园课堂,设立“四德”榜、家风家训长廊,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弘扬孝诚文化,倡树文明节俭风尚。
昌邑市奎聚街道张家辛庄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建设了明格大数据智能服务系统,积极探索构建“三化融合”新模式,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纳米”。
……
统筹抓好乡村治理,潍坊市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居。选派市县两级第一书记564名。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重拳打击村霸黑恶势力,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阳光议事日”制度,推动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青州市区已有150家爱心商家加入“关爱环卫工人”活动为了向环卫工人表达敬意,9月12日中午,青州市汽车站附近的一家烤...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