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赤子心

潍坊日报 2019-09-13 10:14 大字

□本报记者刘晓杰

“我认为艺术创作要贴近群众,扎根沃土,紧跟时代风尚,融入百姓生活,只有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现人民群众愿望的、接地气而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让艺术更有感染力。”日前,记者采访到了潍坊市文化宫艺术总监曲新军,简短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态度。

今年63岁的曲新军,从事艺术创作40余年。艺海耕耘四十载,弦歌不辍赤子心。他注重挖掘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用现实内容与时代气息吸引和感染群众,在每一次的作曲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了活力,赋予歌曲更强的时代精神。执著于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他为青州艺术剧院作曲的清音戏《柿子红了》在省文化厅获奖,并撰写了关于青州清音戏论文,对传承和发扬清音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州清音戏是流传于青州一带的民间传统说唱艺术,以青州的平原地带为多见。该说唱艺术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发展至清末,逐步形成清音戏的雏形,公元1900年前后,由青州著名清音艺人——邵庄兴旺村武大锣得力传播,传至济南一带,影响广泛,盛名一时。”曲新军介绍说:“现在,清音戏已被潍坊市文化局列为非遗挖掘项目,并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列为稀有剧种,进行保护和挖掘。”

曲新军说:“文化自信首先来自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血脉与基石,挖掘、保护好传统艺术形式,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觉悟,也是每个艺术工作者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作为一名从事艺术创作40余年的老艺术家,他在青州清音戏《柿子红了》的音乐创作中,力求使南北音乐风格、古今音乐韵味相融,使人物性格、人物形象鲜明而突出,努力把握清音唱腔与青州民歌的紧密关系,体现出地方戏曲的传承之美与创新之美,把朗朗上口、饶有味道的戏曲音乐送到人民群众的身边。

“当前,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审美方式发生明显变化,文艺创作也要善于发现创作的契机和切入点,有意识地针对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创作,努力创作出更好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和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媒体形式丰富化、表达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要不断地拓展文艺创作和传播方式,融入时尚流行元素,让更多人喜欢接纳它。”曲新军如是说。

组歌《大海的回忆》《富华酣歌》,舞蹈音乐《风筝情》《真正男子汉》,歌曲《共和国在腾飞》《历史的丰碑》《老百姓的贴心人》,合唱《沂蒙山小调》《潍坊,我的爱恋》,戏曲《胭脂》《柿子红了》,论文《山东清音初探》《论影视歌曲的魅力兼谈对外来文化的认识》,笛子独奏《盐田欢歌》……一首首成功而精美的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其文化精髓如同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其中浸透着曲新军对艺术创作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同时也印证了他对艺术创作的初心。苍天不负追梦人,几十年来,他创作各类音乐作品共计200余首(篇),多次斩获省级、国家级大奖。

“未来的艺术创作将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会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人民需求,让传统的艺术文化为今天的社会大众服务。自己一生与音乐创作相伴,对民族音乐极为倾情。今后,自己将不断地汲取民族文化营养,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地方戏曲的发展之路,不遗余力地为民族音乐和传统戏曲音乐的创新添砖加瓦,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社会。”曲新军表示。

新闻推荐

夫妻俩的甜蜜事业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铁娘子”让人竖大拇指。她们在家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在外能挑起事业的重担,里里外外一把...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