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王荏甫
□刘彤彤
常有机缘公差到孔子故里,居所毗邻举世闻名的孔府孔庙,得以举步朝圣,沐浴圣贤恩泽。孔府东南有一处学校,混杂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中,偶然得悉其前身竟是著名的“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一时怅然立于高门石阶之间,思绪瞬间穿越青砖红瓦:兜兜转转来到这里,原来冥冥中自有使命,注定与从未谋面的亲人,有一场心灵的相遇。
这是1905年大清光绪皇帝下旨终结科举制度之后清政府创建的一所“学堂”,这所学校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万里、著名诗人贺敬之、作家吴伯箫等革命先驱的名字。19世纪20年代末,我的外祖父王荏甫先生,以莱芜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是他短暂人生的一个巅峰,十三四岁的年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必是深藏梦想和喜悦。他求知若渴,聆听了很多社团活动演讲,共产主义思想在他的心中萌芽,在此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他毅然追随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2006年莱芜《鲁中晨报》刊登了张西爵先生的散文《王荏甫事略》,外祖父敏而好学形象跃然纸上:“先生身材魁伟,额宽而突,面庞酷肖列宁。受家庭影响,性刚直,敏而好学。少年时即手不释卷,聪颖过人。尤喜古典小说,人言其读《三国演义》能过目成诵,复述章节滔滔不绝”。“七·七”事变后,已然在青州当上教书先生的外祖父凭一腔热血投笔从戎,积极投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救亡运动,加入“莱芜抗日协会”,为民族救亡出生入死。张西爵先生的文章如实还原了外祖父当年的风采:“他学识广博,极善演说,经常随抗日武装到各地宣传救亡道理。1938年与四支队洪涛、赵杰、廖容标、黎玉和独立营魏春舫等来寨里发动抗日,在高等学堂教唱救亡歌曲,发表抗日演讲。他气宇轩昂,声若洪钟,慷慨激愤,正气凛然,令听者激情振奋,动容垂泪。”
1943年年初,由于外祖父带领抗日游击队偷袭了日本侵略军的据点,老家被汉奸抄家,外曾祖父无奈舍家撇业、拖家带口逃到亲戚家避难,靠八路军每人每天一斤糠谷艰难度日。外祖父顾不了这个小家,难得回家还将唯一的未出阁的妹妹带出去参加了革命队伍,所幸改变了妹妹的人生,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年轻的妻子也坚决要求出去参加革命,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外祖父终没有答应我的外祖母。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颠沛流离的家人才得以重返家园。
家乡解放后,外祖父的家迎来难得的岁月静好。老宅的大门上挂上了“革命双英”“一门双抗”的光荣牌,家中的土地乡政府派人代耕,逢年过节敲锣打鼓扭秧歌上门送慰问品。外祖父历任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督导主任、泰山区动委会宣传部长、山东工学教导主任、泰山专署文教科长、鲁中行署编审科长、泰安中学主持工作的副校长等职。《泰安第一中学校史》中记载:1946年6月17日泰安中学建立,“一所新型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自己的学校诞生了”,鲁中行署专员赵笃生兼任校长,王荏甫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泰安中学即为今天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的前身,外祖父身后已有三代人毕业于这所学校。我一直以母校为荣,可是从不知道,我的亲人是这所学校第一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
教书育人是外祖父的一生挚爱,全面主持学校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一心扑在工作上。1946年内战爆发,泰安城遭到战火破坏,外祖父奉命率领泰安中学师生撤离,一路走一路上课、一路走一路招生,即是泰安一中校史所称的“抗大式学校”的由来。虽比不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至少是山东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外祖父必是深解读书之愉悦,深谙读书之至善圆满,深知“育才造势,为国之本”,才会对教育事业一往情深。他用自己走过的路昭示后代人:读书能让人对艰难的世事不惧不忧,在薄情的世界之外拥有一个安放灵魂的家,随时随地在精神的世界自由翱翔。感恩他的远见卓识,感恩他的矢志不渝,感恩他为子孙后代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感恩命运安排,在我勉强能读懂外祖父的时候,与他在少时的学堂前灵魂相认。他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他献身于“为往昔继绝学”的崇高事业,他一生追寻内在良知,“虽千万人吾往矣!”外祖父留给子孙的精神财富,不是万贯家财能够换来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我辈及后来人自当传承良好家风,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中校庆办供稿
新闻推荐
卫星云图上,台风“利奇马”画出了一个“M”,挟带着狂风暴雨,席卷中国东部的多个省份。“利奇马”不仅是2019年西北太平洋的...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