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红丝石砚

青岛早报 2019-06-03 06:52 大字

家有一方砚,那是祖辈留下来,我写这个事情并不是我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砚。砚过去属于文房四宝,现在属于收藏,或者说是怀旧。现于今,全民搞收藏,砚又成了好东西了,可是真正的集砚的人少之又少,况且一方好砚的价值不菲。

石砚有300年历史

我家的砚是一块上好的红丝石砚,尺寸如巴掌大小,实际尺130×85×14毫米,纯属小巧玲珑的学生砚。砚堂是一个花瓶,寓意很深,雕功颇高。砚石上红丝如霞,背面呈黄色,如云雾缭绕,又如山水画,红丝悠然戏水潺潺,加上发墨如油,贮水不耗,让人爱不释手。也许,有人说这是吹牛,我曾在几年前,在一本收藏或者拍卖杂志上见到一方红丝石砚,和我家一样一样的。这件上拍品为清中期红丝石砚,从图片看却没有我家的好,当时就价值不菲。

2015年,青岛鉴宝会公益场,市美术馆鉴宝专家滕凤岗老师对一位女同事说:“你不是想看红丝石砚吗,这不,来了。 ”经过老师鉴定为清中期,距今也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鉴宝当天的活动中,专家老师针对藏品开讲,详解识辨,让观宝的人感慨万千。

祖传下来的石砚

父亲是一位教师,喜爱书法。他小的时候,每每春节到来,四邻八乡都要请他写福字、对联之类。为此,爷爷很为他沾沾自喜。这是后来听也当教师的叔叔讲的。我家族谱上记载了我爷爷的父亲兄弟二人,也就是曾祖和曾叔祖,在清代都是太学生。

父亲是1921年生人,这砚也算是有了传承。只不过,对书法文房我乃一土包子门外汉,从书上查到红丝石在唐代位于名砚之首,产于山东青州,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开采唐代开始,早于端、歙。宋代后期停产不出,明、清两代几至湮没。历年来,无大砚多琢成小品,我宝贝一样放起来。

在我的记忆里,教师是育人的。中国几千年来,人们对教师的认可,尤其是当今把教师提高到历史最高的层次。然而,“文革”初期,由于父亲家庭地主出身,在学校里父亲要替红卫兵写大字报,完不成任务,就要挨批斗,夜里也要写汇报。当时的收入除了家庭支出外就不够买墨汁,这块砚可帮了大忙。那个年代,谁去收藏属于“四旧”之类文房,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这砚被父亲砌在大锅灶。后来,拆了大锅灶,这砚才露了出来。这块砚是祖上的,从不热衷收藏的我,也认定是好东西了,就珍藏了下来。

讲述人:陈鸾君 记录:王建亮

新闻推荐

退休法官成了调解能手

在青州市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活跃着一支6人组成的特殊调解员队伍——他们曾是身着法袍的法官,退休后选择以专职调解员的...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