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更新的“古”与“新”□王佃利
城市有其一以贯之的目标,城市也有其兴衰的波折。城市发展目标自然是活力、繁荣与和谐,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城市并不能总是呈现出其最荣光一时的状态。在中国城市化的迅猛进程中,诸多历史演变而来的古城面临着新的挑战,重现活力、再现辉煌、创造未来等都成为其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当前各地频频出现的古城更新热潮。思考“古城更新”这一概念中“古”与“新”的关系,实际上就呈现出这一过程中所具有的冲突和挑战。以山东的城市为切口,审视城市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考察当前地方政府在古城更新中的政策选择,可以清晰地认知二者之间的具体表现。
历史的文化馈赠与时代的发展任务
山东古为齐鲁之邦,有着悠久的城市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庞大的文化色彩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山东地区于周朝封国,已经奠定了山东古城传承的基础,在齐鲁之外,山东境内还有几十个国土较小的诸侯国,今天山东各地的古城历史大多都能在此阶段找到历史依据。在战国时期,作为齐国的都城,也是战国时代人口最多的城市,临淄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秦汉之后,或是离大一统的政治中心较远,或是处于战乱之中,山东地区的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言明显的发展。但即便如此,仍有亮点值得一提:临淄曾是西汉最大的铸铁中心;青州曾经在十六国时期作过南燕国的首都,当时名为“广固城”。两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的东移和文人官僚政治的兴起,山东的城市在平稳发展的时候积淀了许多文化意蕴,如曾巩、辛弃疾、李清照之于济南(当时号称齐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于青州,都留有许多被后人一再挖掘的文化遗存。元代海运和大运河的漕粮运输,也带动了山东区域一些港口的发展,如胶东半岛的登州(蓬莱)、会通河沿岸的临清、东昌等。明朝的山东地区,省治由青州转移到济南,自此济南成为山东的政治中心,当时济南的城池规模也达到了历代之最,如今济南古城更新的项目就被称为明府城项目。随着明代大运河的修复和漕运的兴盛,作为商道的运河沿线成为新的城市增长带,山东的济宁、临清、东昌、台儿庄都逞一时之兴。此外,山东东部沿海出现了为抵御倭寇建立的军事机构——卫所,开启了山东沿海城市发展的进程,如鳌山卫(即墨)、灵山所(青岛)、烟台所(芝罘)、威海卫等,逐步演变成以军事为主、商贸为辅的新城镇。清代前期城市延续明代的发展格局,另外比较特别的就是建立了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军事色彩的“满城”,如德州和青州当时建立的满城。清朝后期中国城市受到了半殖民地化影响,列强影响下的山东城市可以分为三种情形:一是被直接管制,如被德国控制的青岛、被英国控制的威海卫;二是约开商埠,如通过《天津条约》而开放的烟台(初为登州);三是自开商埠,如济南、潍县(今潍坊)、周村等地。这些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路径,而且这些城市的城市文化和文化形象也深受此影响。
在新的城市化浪潮中,每个古城都会被席卷而进。历史上的古城演变奠定了如今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但历史的古城在当下的发展中都会面临新的挑战。例如台儿庄古城在重建前,饱受战争摧残得只剩下了五十三处遗迹,而其所在的枣庄市作为曾经的工业城市,也因为资源的枯竭而陷入发展和转型的危机;烟台老城区在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迅速改变的同时,以明代所城里和近代商埠朝阳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滞后,制约着城市文化内涵和竞争力的提升;临清抱着运河古城文化的“金饭碗”,却至今难以凭此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辉煌的再现。
诸如此类的发展尴尬并不只存在于个别城市之中。一来,在时间长河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古城里的住宅和其他建筑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仅影响美观,更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二来,古城由于形成时间较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普遍比较落后,狭窄的道路、裸露的电线、凌乱的环境往往成为这些地方最直观的面貌,水、电、气、暖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缺失在古城中也并不少见,严重制约着古城居民的生活品质;三来,这些历史上兴盛一时的古城乃至城市,多在近现代激烈的经济社会变革中逐渐掉队,缺乏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大多数古城而言,“古城”更多的是对昔日繁荣的怀念,寻求当下的发展“更新”,变成了新的急迫的任务和挑战。
“古城”与“更新”交织下的政策选择
如果说从城市演进的角度看,“古城”是历史所给的文化馈赠,“更新”是时代提出的发展任务,那么从政策选择的角度看,古城更新中“古”和“新”的关系则更为复杂。
从古城更新的实施策略看,是通过场所的“更新”来留住“古城”的意象。政府对古城进行的改造,不外乎两种表现形式:保护修复和仿古重建。无论留“古”还是仿“古”,历史文化积淀都是古城更新的独特性所在,失去这一独特性的古城更新,实际上与城市中其他土地开发并无二致。从这一角度看,古城更新的具体策略可以说是“古”为核,“新”为形,无论采取保护还是重建,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古城的建筑形态、空间肌理。但古城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此,同样是对古城进行的仿古重建,台儿庄古城在战后五十三处遗迹基础上的重建,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社会认可方面都交出了令多数人满意的答卷;聊城东昌古城拆除原有建筑后重建的古城,无论是有限的经济效益还是被破坏的历史文化价值,都使其成为古城更新的前车之鉴。究其原因,具体更新政策要求所呈现出来的“古城”,不仅仅是具有历史风格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而且是承载着能够获得大家共识的古城历史内核和文化意象。
从地方政府古城更新的政策动机看,则是以“古城”的开发作为振兴城市之“更新”的抓手。一方面是古城更新内在地具有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当前城市转型发展下古城拥有的经济潜力不断被发现和重视。“台儿庄古城、聊城古城、无棣古城、青州古城、东阿古城、即墨古城、沂州古城、郯国古城项目、莒国古城项目、济州古城项目、明水古城项目……”仅从这些列举的部分古城项目名称中,便可一窥地方政府实施古城更新的热切心态。此外,目前山东省拥有11家5A级景区:泰安泰山景区、烟台蓬莱阁旅游区、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烟台龙口南山景区、青岛崂山景区、威海刘公岛景区、台儿庄古城景区、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山东省沂蒙山景区、青州古城景区、威海华夏城景区。这些5A级景区中,很多都是围绕古城的开发和更新而打造的。这些古城建设项目可以从产业布局、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各个角度进行解读,但总体都是作为依托古城而展开的城市综合发展策略。
我国的古城更新在实践发展中必须回应不同的发展要求,“古”和“新”的复杂矛盾使得这一过程充满了风险。首先是城市扩张,建设新城区的要求带来了对旧城区的剧烈改造,旧城区陈旧的建筑、滞后的生活条件,都与人们对新城区和高质量的居住条件发生冲突;其次,城市发展中对经济增速的注重,致使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成为城市财政的主要支撑,历史城区所拥有的土地成为有利可图的“热点”,历史建筑的消失和现代建筑的涌现成为人们广为诟病的问题;再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下对城市的想象,多以大建筑、大空间、整齐划一来表现城市的现象,城市形象的巨大表现力和快速变化又容易成为政策行动显而易见的效果,获得拥有雄心与抱负的城市政府的青睐,历史城区因此也成为“建设性破坏”的牺牲品。
古城更新所包含的“古”与“新”,意味着必须寻求一种将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的理念。这一理念能够使经过历史长河的古城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寻求到自己的立足场所,让城市生长的行动策略体现出对文化价值、历史传统和古老环境的一种尊重,并将这种尊重体现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策略和公众行动上。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商萍萍通讯员金鹏)昨日记者从齐都公安局获悉,临淄市民陈某的电动三轮车于春节期间被盗,民警迅速开展侦...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