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工资本”里的幸福曲线

黄河口晚刊 2018-12-29 01:00 大字

12月26日上午,窗外雪花飘飘,但在东营区文汇街道东营社区的活动室里却温暖如春,64岁的王桂村给大家说开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自己的“工资本”。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家靠种稻子养家糊口,住的是小土屋。1982年下半年,我和村里其他四个人凑齐了15000元,买了一辆‘上海50’的拖拉机,开始跑运输,从潍坊青州一带运砂石料到东营,一天跑两趟,虽然很累,但是每人每天能赚10块钱。”这“第一桶金”的历史让王桂村颇为得意,“国家就是在我们东营村打出日产8.1吨工业油流的华北第一口油井——— ‘华八井’,胜利油田从这里起步,再加上1983年东营市刚建市,基础建设量大,拖拉机没黑没白地跑,我也挣钱啦!”

先富带后富,群众热情高,“呼啦啦”全村都搞运输了。“一下子添了四五百辆解放牌汽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村成立运输公司,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村。长春一汽公司给俺们村立碑一座,上刻‘解放汽车专业村’七个金灿灿大字。”随着运输业、建筑业的发展,村里办起了建筑公司、预制厂,心思活泛的王桂村去应聘当起了会计,“工资按出勤算,每天3块钱。”王桂村通过请教别人、自己实践,逐渐成为财会行家里手。

1994年,配合周边城市建设,村里新建了轧钢厂,王桂村在这里的工资变成了每天10元;1996年,由于建筑市场和商贸业繁荣,车流量大,王桂村又来到村里的停车场做管理,工资还是每天10元;1997年至2004年,他到辛店第三建筑公司工作,工资提到每天20元;随着东营村变成了东营社区,村办企业、村建工程增多,王桂村再次回到村里,干起了老本行,近几年他的工资也涨到每天80元。

东营村百姓因跑运输富裕起来,1997年开始建设新村。“俺一大家人以前住的是几十平方米的小平房,哪里敢想有朝一日能住上楼房,这次我咬咬牙拿出19万元买下了25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别墅。”谈起村里的建筑变迁,老王越说越兴奋,脱了羽绒服,给大家比划道,“以前村里有个顺口溜,‘玻璃窗玻璃门,隔着玻璃看见人’,谁家要住上镶着玻璃门窗的砖房都会羡慕不已。改革开放后,俺村富起来了,大家伙儿集资、村里补贴,再加上市里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村里先后建起了一期、二期、三期住宅高楼,面积从100至160平方米,现在户均两套房,我给俩儿子都买了大房子,水电气暖设施齐全,墙面还是保温的……”宾馆式老年公寓、高标准幼儿园、全省一流的中小学校园设施以及WIFI全覆盖的文化广场,这一切都让东营村百姓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工资本”谈到住房,抚今追昔,老王无限感慨。展望未来,他信心满满地说:“今年我们村建起了全市首家石材市场,我和老伴以及孩子们每人都入了股,每股1万元,商铺已招商完成,家里收入也不全靠工资了,以后还能分红哩!”

(特约记者 宫钟华记者 刘冬辉)

新闻推荐

潍坊第六轮专项巡察完成首批进驻 将紧盯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等领域

本报12月24日讯(记者王琳)12月23日记者获悉,经潍坊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并报市委批准,潍坊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