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情谊

潍坊晚报 2018-12-31 23:42 大字

少年时可以两肋插刀的友谊、工作后遇到良师益友的惺惺相惜,人生得遇知己好友,最是温暖畅快。幸有一张老照片,看一眼,若干年前的点点滴滴便浮现在眼前。那些年的青涩和成长,令人回味无穷,心中充满珍惜、珍重,只有在他们面前,我们才敢说一句:“青春不老,我们不散。”

班级合影我没参加

按照常理,同班同学的感情比其它班级同学深,我为啥不发班集体合影却发团员合影?里面藏着一个青春的故事。请听我娓娓道来。

我是青州市口埠中学(我入学前学校叫益都四中)四级的学生,1974年毕业。我同桌叫袁福忠,家住北口埠(那时叫群力大队)。口埠集方圆百里声名远播,他是名副其实的街店人,他老子端着铁饭碗,大哥、二哥一个是转业军官,一个是现役军官,大嫂是公交公司乘务员,二嫂是大学生,论家庭条件在班里无人能及。

有些教训使我对街店人存有偏见。印象中他们往往走路眼睛朝上,说话摇头晃脑,办事装腔作势,根本不屑于和穷乡僻壤出来的人为伍,家庭条件好的更是目中无人。但袁福忠恰恰“屏蔽”了这些共有“特长”,身上没有一点优越感,待人诚恳,乐于助人。俺俩白天一张桌子学习,晚上一个被窝睡觉,共同吃他母亲做的大锅饭,形影不离。他曾把父亲省给他的那段长不过食指的香肠与我分享,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人间竟有如此美味。

口埠街有名却缺水,我们村无名却有河。星期天他走20多里路到我家乡的茅津河捞鱼摸虾。春天刚开冻,河水清冽,鱼虾成群,激动的袁福忠呜哇乱叫,来不及脱鞋挽裤就跳入河中,结果鱼虾跑了,他湿了一身衣服。

最让我折服的是他的好学精神。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在下游,后来跃升到中上游。以至于我们的语文老师于芳德怀疑他的作业是抄袭,或者是我代笔,直至对他进行一番仔细考查才相信。于老师不知道,我们同桌期间,袁福忠多少次虚心求教,又有多少次让我呲得面红耳赤却不自馁。在那个年代,难遇有如此顽强学习的知音,天长日久怎能不情同手足?

然而世事难料,拍毕业照那天,袁福忠恰恰家中有事请了假,不能来拍合影。我突然犯拧:既然我们情同手足,就应该时时处处在一起,毕业照你缺席我也不照了。

拍照时,我就躲在大操场西院墙的墙缝外,瞪着眼看操场上的动静。大伙儿已经就位,负责拍照的刘世伍老师忙着对焦。我临阵脱逃,班主任王清亮老师蒙在鼓里,他那个急啊,也不顾为师仪表了,原地转着圈用双手轮番拍打屁股。有同学扯开嗓子喊:“赵天阶!”我充耳不闻。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实在不能再拖了,只听王老师说:“算啦,不等了,袁福忠不来,他可能有情绪,咱们开始吧。”就这样,班级毕业照上就少了我和同桌的身影。

班级毕业照不参加,学生团员合影再不参加就太不像话了,但我也是带着情绪参加的。不知大家看到没有,5月份天气我仍戴顶帽子,一脸的严肃,面部还与镜头呈45度以上倾斜。事后我写下一篇日记,记叙当时的心路历程,现在看,真是可笑又可爱。

袁福忠是我们四级同学联络感情的牵线人。2003年、2010年的同学聚会,都是他和另一位同学组织举办的。每次聚会,他都要提前一年谋划、联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耗费的心血与时间、精力和财力不言而喻。

这些年来,我跟袁福忠的小聚从未间断。近日,他就邀约我们几个同学到野狼山踏青,之后还游览了九龙峪、仰天山、柿子沟等青州市的景点,一群“奔七”的老头老太寄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记忆深处那不断被激活的点点滴滴,每每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近半个世纪的同学情谊在朗朗笑声中依然温暖如初。

文/图赵天阶

难忘那年油印试卷

1985年6月份的一天,我被安排去镇中心学校参与中专预选试题的刻印工作,为了保密,5个老师3天吃住都在两间办公室。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对刻版印刷还不是很内行,之所以调我来,大概是因为我的字写得还不错。那个时候没有印刷设备,考试卷子都是人工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好,然后用油墨辊子在印刷机上一张张印的。

刻版和印刷是很有技巧的,刻版要讲究用力适度,否则刻出的蜡版就印不出规定的张数;如果油墨调得不合适,就会影响印刷质量。我第一次接如此重任,难免有些忐忑。从外校调过来的冯长玉老师看出了我的踌躇,主动教我刻版技巧,耐心地示范。我负责刻印语文试题,手中铁笔总不小心把蜡纸戳破,换了好几张蜡纸都如此。我很急躁,就请教冯老师,他告诉我,是因为新铁笔的笔尖太尖,用力又不平稳导致的。他把自己带来的那支铁笔给我用,他用新的,随之解决了我的困扰。印刷时,一张蜡纸要印600份试卷,冯老师主动拿着油墨辊子印刷,让我坐在一旁翻纸,他手上沾满了油墨,站着印完一份试题累得腰酸背疼,却丝毫不在乎,看到印出的试卷没有问题就特别高兴。

交谈中我才知道,他就是我们邻村的,我们同族同姓,这更拉近了我俩的距离。工作之余,他还跟我讲怎样备课、怎样管理学生,他的教学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性格内向的我突然遇到了健谈、和蔼可亲、主动接近我帮助我的人,从内心里感激。那次活动结束时,正好有一个老师带着相机,于是我邀冯老师在操场照了一张合影作为纪念。回到学校,听熟悉冯老师的人讲,他出身不好,恢复高考制度后,凭着扎实的学习功底考进了一所师范学校,终于圆了大学梦。他更令我敬佩了。

后来,我和冯老师成了忘年交,虽不在一个学校工作,联系却从没有间断过。

文/图冯天军

“记忆潍坊”老照片征集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潍坊人熟悉的情景逐渐消失了。那些曾经的轮廓和色彩已经逝去,仿佛足够久远,而那些街道和人物在漫长岁月中带给人们的印象,仍闪耀在记忆深处。

为了分享城市记忆,本报从即日起开设《老照片》栏目,现面向广大读者诚征来稿。

要求:一、提供优质潍坊老照片,并附上与照片有关的文字;二、照片及文字版权署名为原作者,如由此引起纠纷责任由稿件提供者承担。

邮箱:wanbaofukan@163.com,邮件标题注明“老照片”,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

新闻推荐

八旬大爷爬山途中昏厥路过医生挺身而出救危

唐涛(前左一)与现场人员一起抬着老大爷下山。农村大众报青州讯(通讯员王庆和谭轩)连日来,青州市谭坊中心卫...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