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烽烟战火 展历史沧桑
□记者 郝磊 刘大伟
【小史记】
明朝天启末年间,汶河两岸很多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迁此居住。目前有亓、李、张、王、刘、闫、郭、高、孙、吴、武等姓氏,原来的田姓后来搬到小庄村,赵姓、彭姓不知去向。正式建村命名有记载为大明崇祯七年修土地庙“五聖堂”,毁于特殊年月里,现有遗迹尚存。最早称为五龙庄,解放前有段时期曾改名为峦峪庄,至今39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庄三面环山,呈盆地状,西高东低,西南方为著名的笔架山,山下有花园沟、簸箕掌、驴“掉”石、阎王鼻子、链船环、椅子圈等景点尚待开发,东有桃园遗址、烈士殉难处,西有大盘顶、云窟窿等传说故事。
最古老的工程是村北东山古围墙,断壁残垣,依稀可见。
此次鲁长城的采访,采访组结束了近一个月的牛泉足迹,于10月22日进入高庄境内,开始沿线继续探索。
在高庄街道五龙庄村村委委员亓福忠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开始登山,走在山顶,记者看到一个大型的围堡映入眼帘,围堡的围墙高1.3米,宽约0.55米,亓福忠告诉记者,解放初期,这段长城被村里的百姓维修过,当时是为了抵御强盗才重新加固。
在八里沟所在的青龙山上,邢业友老师曾经说过,春秋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的龙山城之战发生在这一带。而据邢业友介绍,记者所在的五龙庄村就是当时战役的主战场,齐国军队在此打开了鲁国防御的缺口。
据邢业友解释,“龙山城”所在的山峪,也只留下了“峦峪”之名;峪中的山村,从前曾长期叫“峦峪庄”,现同时也叫“五龙庄”。在“围子墙”与“峦峪”之名中,仍留有当年“龙山城大战”的印记。这充分证明,“龙山城”古战地非此地莫属。从现存的古城遗址来看,“龙山城”仅仅是构筑在鲁长城中段内侧的数座古山城之一。这也从客观上将“鲁长城防线”的构筑时间推向了“龙山城大战”之前。
防御历来是弱国的本能,鲁长城就是这种本能的产物。鲁长城防线,从公元前601年到公元前500年,为鲁国履行了长达百年的防御使命。直到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会盟”之后,鲁国又收复了鲁长城防线以北的所有失地,齐鲁之界才又回
到了齐鲁故界。从此,它就在曾经的齐鲁界
上默守着那段历史了。
关于村里的这段长城,在还不确
定是鲁长城时,村里曾有不少说
法。有说东汉末年,兖州牧曹操平
定青州军为走捷径,在此驻过
军,从兖州—泗水—羊流—嬴
城—临淄(青州所辖)这条路线确
实最近。
另一说是明朝燕王朱棣扫
北之时在此屯过兵,修筑(加
固利用)的防御工事。当时
村中有几条大土垄,地势也
宽广,山上柏树茂密,杂木
丛生,利于藏兵,这种说法
也有可能。古围墙曾被军事上多次利用过。
“我爷爷在世时,曾说过我曾祖父有过一本手抄本的《村庄志》。这本书在日本鬼子扫荡时被抢走了。里面详细记录了建村以来的很多大事。此书中就有这段围子墙的一段记载。据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北边界。它横亘南部山区,东西绵延三四十里长,与娘娘庙的齐长城是同时修建的。”亓福忠说。
亓福忠向记者讲述了他了解到的历史。
在明朝天启末年间,宦官掌权,土豪圈地,大肆搜刮,欺压民众,嬴城汶河两岸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农民起义的运动风起云涌。很多人为躲避战乱,携家口、兄弟来到嬴南这一地方。
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已有亓、雷、高、郭、闫、刘、张、李等姓人家,有300多口人。全村父老十分和睦。有很多荒坡可待开垦,经过劳作,已能自给自足,多少还有点存粮。谁知好景不长,盘踞在西北大山的一伙土匪(因为长发披肩大家都叫他们“长毛子”),不知怎么得到消息,趁着夜色出其不意,来抢了个干净。从此人心慌慌,夜不敢寐,没有了安全感!
几个家族的族人经过商量、观察,发现四山荆棘丛生,人不易行,正好在村北东山到西山有一道大墙,只是很多地方出现了缺口,只要稍作加固,便可阻挡这些长毛子!于是集合村里青壮劳力100余人,历时半年加固完成,在大路口修了两个大石跺。路旁有棵大柏树,砍倒做了个大吊桥,专人看守,组织了百余人的庄丁,轮留站岗。
这天夜间土匪又来抢劫,由于村庄早有准备,故意平放着吊桥,等他们都进来以后,趁其不备,突然用辘轳摇起来,来了个关门打狗!土匪也本是些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场混战,土匪来时的锐气受到了重创,死伤无数,败阵而逃!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需要盖房子、开荒地、垒堰等,再加上冷兵器时代的结束,这种围墙逐渐也失去了它的防御价值。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人们在那棵大柏树处又栽了棵小柏树,方便过路人乘凉歇脚,至今已200多年。它见证了古村、古墙的沧桑变化,至今生长茂盛。
新闻推荐
◎尹昌溪养老,是世界性难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制度从城镇扩大到...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