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古城(六)

黄海晨报 2018-05-11 06:20 大字

本报记者谢岩

巡检司城

夹仓,旧时为日照城南重镇。明朝即设有巡检司于此,有石城,故称巡检司城。

据传,夹仓建村始于元代。“元,设巡检司于刘三公庄(今东港区三庄镇),明朝洪武三年(1370),移于夹仓镇。乾隆八年(1743),巡检司移于安东卫”(明嘉靖《青州府志》)。顺治十五年(1658),清政府设立安东都司营,夹仓海口与岚山头、张洛(今东港区涛雒镇栈子口)、涛雒海口同归其管辖。乾隆七年(1742)裁安东卫并入日照县。

巡检司,始置于宋代,为元朝与明清时代的县级衙门以下的基层组织,其功能以军事为主,主要设于关隘要地,或兼管数州数县,或管一州一县一地,与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并行,对维护社会治安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巡检司又是卫、所制度的补充,在抵御外寇入侵、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代,在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中,小农阶层的稳定被当做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社会控制重点,明初强化了巡检司制度。巡检司制度的设置,不仅有关津要道,而且还设置于私开矿业处所,商贾辐辏之地。

日照县巡检司,明清两代设在夹仓,可见夹仓地位之重要。夹仓旧有石城,清光绪《日照县志》载“夹仓巡检司城,周60丈,久圮”。城墙呈不规则 的 方形,外侧用砖石筑成,内侧有一大部分又用泥土夯实垒筑起一道可容单人行走的带有坡度的辅墙。围墙的外侧高5—6米。四座大门上,修筑着铺有平台的碉楼,平台之上有矮墙和垛口。在大门之间的围墙上,建有等距离的3座碉楼,四面共12座,其中三分之一附设有一个带垛口的小平台。

早年这些碉楼上都安放着土枪土炮,这些武器直到日军扫荡时被抢走。夹仓石城四门皆斜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门皆有题字匾额。东南门曰“表海”,意即门外是海,它是渔民下海捕鱼的通道;东北门曰“聚奎”,因为出门能望到二十里外的奎山,并且它是通往奎山北边的军事关隘——— 石臼所的通道;西南门曰“望沂”,出西南门可遥望沂州(临沂、沂水),那里是夹仓海口海上贸易主要的货源地;门外又是通向海口的码头,渔船避风,装卸货物的地方,大路可直通西南方向的军事哨所——— 右所;西北门曰“宗岱”,因西北方面向泰山,那是名 山 胜地,遥 距 虽远,却是古镇夹仓的靠山。

夹仓巡检司辖有八墩,即相家墩、焦家墩、蔡家墩、夹仓墩、杨家墩、孙家墩、三岔口墩、牛蹄墩,共有守卒32人。

夹仓《昭忠祠碑记》载:“夹仓为日照城南巨镇,制器练勇,捍卫一方。其时,团长尹兆禄、孙念皋等倡议筑寨为守御计……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初旬土功具兴。工未半而贼至……八月初九日至夹仓镇,尹兆禄督众力战,毙贼百余……贼势复聚,诡词乞和,以大队绕圩北……由东隅缺口处冒死冲入,我勇巷战……卒已路穷力竭,尹兆禄暨二百四十人,并邻村百三人同时殉难……朝廷悯恻,命祀‘昭忠祠\’……并准于殉难处所自行捐资立祠。”

昭忠祠,同治十年(1871)创建,位于夹仓镇内天后宫西隅。翰林尹琳基亲为其题联:

“英灵钟海岱,义气壮山河”。夹仓自 洪 武 三 年(1370)至乾隆八年(1743)设有巡检司衙门,共三百七十四年,由此可见当时战略防御地位的重要。 

新闻推荐

□警务助理提供线索 民警破获入室窃案

4月20日上午8时许,青州市弥河镇警务助理刘某在村北果园处巡逻时,发现地上散落衣物、鞋子以及零钱、旧手机和票据等物品的可疑情况,遂将信息上报弥河派出所。接到报警后,青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弥河派...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