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村妇女的科学求索之路

大众日报 2018-04-09 06:16 大字

□本报记者刘一颖张晨

“2017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由我们承担并入选国家863计划的‘生物基增塑剂绿色催化技术及产业化研发\’项目,去年完成验收,历时9年。”近日,山东吉青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甄曰菊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参加立项评审的场景。“2014年,我带着项目参加评审,被科技部部长万钢点名听取陈述答辩。”最终立项申请获得高票通过,成为自国家863计划设立以来,为数不多由县级民营企业承担的项目之一。

甄曰菊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并获发明专利15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国家火炬计划专家库入库专家。而她,之前不过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

2003年,甄曰菊才与科技“结缘”,那年她38岁。此前,初中毕业的甄曰菊开过肉食鸡养殖场、干过工程承揽,去过海南种水果蔬菜。直到一次偶然的旁听,她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这些“小打小闹”。

“那年3月,几位北京化工研究院的专家碰巧来到我开的餐馆吃饭。他们闲谈中,提及正在寻求合作伙伴,要开展与阻燃剂相关的项目。”甄曰菊对项目产生了很大兴趣,经过进一步交谈,她与对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和市场分析,她认定这是“一个好项目”,正准备大干一番时,对方却突然单方面中断了合作。

“我不甘心啊。我跑到北京,软磨硬泡27天,后来干脆化装进入教授家当保姆。终于,教授被我打动了,他告诉我,此项目技术要求高,担心我这个没有任何相关背景的农村妇女难以承担。”在甄曰菊全力争取下,教授表示,现在要教给她部分基础知识,如果她能理解记住,合作达成。“教授说着,我赶紧记。我一夜没睡。第二天,他问什么我答什么,一字不错。”项目最终成功落地青州。

2005年,甄曰菊创办的山东吉青化工有限公司投产运营。为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她从董事长位子退下,全力钻研化工技术。她先后到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到北京化工大学攻读博士,“我每年用3个月时间去高校学习充电”。

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甄曰菊还在马来西亚、越南、老挝、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建设了棕榈、胡麻、腰果、麻枫果等种植基地。“新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我们要把握机会,利用好各种资源,创新钻研,努力奋斗!”甄曰菊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在生物基材料行业继续探索。

新闻推荐

青银高速发布清明节假期出行提示 上午6时到9时为高峰期

晚报讯(记者孔晓文通讯员宋帅宋佳威)近日记者从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信息分中心获悉,今年清明节三天假期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通行高速公路免费,免费时间为4月5日0时至4月7日24时。根...

青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