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不如死”到“浴火重生”,从“生不如死”到“浴火重生”
讲述人:张重生 男,64岁。
在青岛市立医院东部分院,有一位64岁的肝病患者,入院三年来,成了病房里的“名人”。因何出名?因为他对疾病的态度。 15次介护手术,每一次都仿佛是“过鬼门关”,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重症患者,却成为其他病友的 “精神支柱”。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打动了其他患者,打动了医生,而且打动了健康的人……每次到了该做介护手术时,他一出场,医生和护士们就会不由地竖起大拇指,“勇敢的大叔又来了! ”近日,记者来到他家,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
被推进手术室那一刻,我深感无助
2014年10月,单位组织查体,我查出“肝内有异物”。大夫建议到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复查后发现肝内有一个血管瘤,15.5厘米×14.8厘米,CT报告显示,已经压迫到了右肾。因为瘤太大,向下脱落,已经压得看不到右肾了。医生要求我马上住院。 “你太没数了,一旦破裂,都无法施救。打120也不行。”这是大夫在看了检查报告后说的话。那一刹那我仿佛就在生死临界点。
我问怎么治疗?他说只能保守治疗,做介护手术,通过介护手术遏制血管瘤的生长。做手术前还要做肝穿刺活检化验,取出样本后再做介护手术。做穿刺那天,几乎所有的亲友都来陪我。但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还是感觉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助……
生不如死,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做完介护手术,我的术后体征和其他患者很不同,主要是高烧不退,最高时40℃,且是24小时持续不断地发高烧。第一次高烧了半个月,再加上身体疼痛,简直是生不如死。那时候我的思想非常沉沦,心中满是绝望,医生每天来查房,我也打不起精神。这次住院共19天,体重从164斤掉到了140斤,我都“脱相”了。手术结束后,我寻思着回家好好养病就行,谁知大夫说,“一个月以后回来复查”。复查就复查吧,我以为复查一次没事就行了。但复查后,因为瘤体太大,肝内血管又丰富,这些血管一直在给瘤体提供着营养,致使瘤体不停地疯长。因此必须继续做介护手术,要逐渐阻断血管给瘤体供给。就这样,每次做完介护手术后,我寻思着就快好了,但没想到的是,大夫每次都重复一句话“一个月后回来复查”。天哪!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每次做完介护手术,我总是要发高烧、呕吐,还伴随着疼痛。疼的不行了,必须用杜冷丁止疼。连大夫看着我都流泪了。那种痛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简直是生不如死。这样的手术,做一次就受不了,我却要一个月做一次。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让我开始对“生”没有了盼望。活着太受罪了,这样的受罪,还有必要吗?
我竟成了病房里的“名人”
做手术的巨大痛苦让我有了想撒手人寰的念头。人一旦把生死置之度外,心情反而平静了下来。在那一个月等待复查的日子里,我渐渐不再恐惧。就在那段日子,我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重大疾病的精神疗法”,主要讲很多疾病都是因为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只要免疫力提高了,疾病治愈率就会大大提升,而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免疫力的高低。文章说,对抗重大疾病,精神的力量能占到50%以上。我仿佛突然被唤醒了似的,我对生命的绝望、无望,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消极态度,这种态度会让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加速病情恶化,加速走向死亡。既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那干脆来个“死马当成活马医”。
我开始积极面对。一方面遵医嘱,一方面自己上网研究病情。从饮食到情绪,我来了个彻底的转变。不该吃的不吃,不该生气的不生气,不该管的不管,然后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我内心深处升起一个愿望:要做一个有知识的病人。有了这个信念,我把每天学习疾病知识,调整生活习惯看作是一项必须的工作。反正是不怕死了,每一次的介护手术,我就当作是“检验工作成效”。从那以后,我慢慢在医院里“出名”了。他们都说“从这个大叔身上看不到疾病的悲伤与痛苦,他的脸上总挂着笑容。 ”在病房里第一次见到我的人,压根儿没觉得我是“病号”,但当了解到我的病情时,都惊讶地不相信。
从自助到助人,病友把我当榜样
重症病房是一个充满了哀伤、忧愁、眼泪,甚至是绝望的地方。来来往往的病人和家属的脸上总是一脸愁容、唉声叹气。看到他们的样子,我就想起了 “重大疾病的精神疗法”,我决定走上前,劝慰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
有段时期,我住的是“男女混搭”病房。有一对夫妇,妻子患病,丈夫陪床。妻子从早到晚不停地呻吟,丈夫刚帮她侧身躺下,不到五分钟,她又痛苦地哀求:不得劲,再换换。丈夫于是又起身。看得出,他也是身心俱疲,无可奈何。我心想,我得劝劝这个女人。当时我刚做完手术,还发着高烧,可我还是忍痛和这对夫妇交谈。我告诉他们该怎么认识疾病、怎么配合大夫治疗,别封闭自己,多接触人……我说了很多,那位妻子却不说话。我不气馁,一连几天和他们交谈。终于有一天,那位妻子开始转变了,她开朗起来,和病友们有说有笑。后来丈夫对我说,“没想到在病房里遇到了好人。 ”再后来,那位妻子能下床、能走路了,精神也明媚了许多。出院后,两口子还给我打来电话,约我身体好了去崂山玩。
经我劝慰过的病友,有来自青州的、王哥庄的,哪儿的都有,有好几十人了。有时医生查房也拿我的事例去教育其他患者……
记者后记
张重生是张叔给自己起的名字,他说这是他在病后顿悟的那一天“脱口而出”的。原本,张叔是一位弱者,是被人同情、被人怜惜、被人关怀的人,可如今,他的存在却成了别人的祝福,成了别人的依靠,成了别人的支柱。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他而变得更美好。原本,他是别人的“拖累”,可如今他成了别人的“榜样”。
记者 王丽洁
新闻推荐
瞄准养老产业 培养专业人才 养老行业面临人才短板,济南樱花外语学校特开设养老专业赴日留学项目
张海迪送给李欣励志书籍。气派的学校教学楼。学校教室走廊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一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养老护理人员数量约1000万人,护理人才缺口高达900多万,我国养老人才的供...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