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匠人精神 守护正义

潍坊日报 2017-12-26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尹莉莉

公正+公信,他出具的15800份鉴定书无一存在瑕疵。

专业+权威,他勘验1780个现场有力支持案件侦破。

“一日法医,终身法医”是青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法医物证室主任张晓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许多人看来又脏又累又没有前途的法医工作,他却视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他不仅凭借着严谨细致的匠人精神,勘验现场、检验尸体精准无误,为案件侦破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在潍坊率先规范伤情鉴定书规则,率先制定法医临床鉴定环节,提升勘验鉴定水平和质量,指引重大刑事疑难案件的侦查方向,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

十五年来,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忠实履职,是新时代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典范。2017年7月,张晓华被省公安厅授予个人二等功。

“我真的愿意一辈子都干法医。”

“法医工作是一个苦差事,工作起来没日没夜,24小时随时可能出现场,时常面对高度腐败、气味难闻的尸体和血淋淋的场面。可能在别人眼里觉得这工作挺可怕,但在我看来,从现场发现很多东西,能给案件侦破提供关键性线索,为被害人讨回公道,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我真的愿意一辈子都干法医。”张晓华说。

法医需要一种匠心精神,这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每一个创口、每一个痕迹、每一个部位、每一条线索都是破案的关键。张晓华“平下心”来,将法医工作看作“人生”本身,他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守着一方天地,将人情金钱关在门外,将钻研技术关在门内。

一个好法医的培养周期不止几年功夫。张晓华刚入法医门时,师承局里的老法医董居富,当时法医鉴定中心只有两个人,工作方法和检验方法也比不上现在,然而他却用“工匠灵魂”培养了自己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爱岗敬业,专注而不浮躁,视品质为生命,不图侥幸,在他的身上凝结着这些工匠精神的精髓。

随着法医队伍的成长,张晓华既重视自己的学习,又注重传帮带,提升着整个青州法医鉴定水准。“张晓华负责刑警大队法医室工作以来,没有一起因为法医鉴定引起上访或者是让上级公安机关法医部门推翻鉴定的情况出现。”青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蔡相望说,青州法医工作排在前列和张晓华这个带头人是分不开的。

其实,早在2007年,张晓华克服人员少、基础设施差等困难,牵头筹建了该局交警大队法医室、技术室、化验室和物证室,并率先在潍坊各县级市交警系统中引入气象色谱检验,为交警事故检验鉴定工作发展打下了好底子。

他牵头的多项工作得到潍坊市局业务领导的肯定,并在潍坊市各县市作为经验推广,避免了在鉴定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够让群众非常清晰地了解到鉴定流程,对鉴定结论能达到一种信服的效果,避免了纠纷和上访事件发生。

“有些东西不能马马虎虎就过去了,我觉着那不是我的原则。”

除了勘验现场、检验尸体,张晓华还承担着伤情鉴定工作,位于青州市中医院的法医门诊也是张晓华的工作场所之一。对这份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张晓华也干得很有劲头,除了一如既往的严谨细致,他还多了几分柔情。

伤情鉴定工作,直接影响被害人和嫌疑人双方,必须一碗水端平,必须精益求精不放过一丝细节,必须保证客观公正。

“一万份鉴定中有差错一起,我们的错误率只是万分之一,但对遭受不法侵害的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百的错案,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张晓华有着自己的工作准则。

对初次做伤情鉴定的群众来说,有不明白的地方,还有人有很多顾虑,张晓华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在做伤情鉴定时,有时会遭遇鉴定准确但当事人却不认可的尴尬,还有人为此闹事,有的时候法医和办案民警真是觉得很委屈。

张晓华也有过这样的委屈。2016年6月,当地一名妇女因为纠纷被人打了,来做伤情鉴定。当时,依据当时提供的鉴定材料,只有一家医院的CT片子,不能够完全证明她骨折的形态和新旧程度,如果仅凭此作出鉴定不符合规则。

无论张晓华怎么和她解释,她就是认定了张晓华不给开具鉴定书是在故意刁难她,为此四处状告张晓华。张晓华不但没有生气,还一再劝说她去做复查。告诉她一旦拖得时间太长,新旧伤就更分不清了。最终,她被张晓华劝说至潍坊一家医院重新做了复查,认定鼻骨骨折为新伤,张晓华顺利为她出具了轻伤伤情鉴定书。

事后,这名妇女又急急地到青州市公安局法制大队信访科,对接待她的副科长马洪欣说:“你们快把我的告状信撤了吧!我当时冤枉张法医了,他是个好人。”

“咱老百姓还是很可爱的。”听说当事人跑去为自己“洗白冤情”,张晓华很感动。

“在每一次接鉴定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人这一辈子,有可能就受这一次伤害,如果我们给他处理的不公,或者是他心里听不明白,或者是他理解不了,那他这一辈子就记住了,认为我们公安机关,甚至说我们政府做得不妥当,他心里头如果有这种感觉,那这个损失就大了。”对每一起鉴定,张晓华都分外严谨、精益求精,不敢有一丝马虎,有时甚至有些偏执。

“我觉着有责任才有压力,有些东西不能马马虎虎就过去了,我觉着那不是我的原则。”正是公平公正的工作、贴心热情的服务让他成为群众心中的正义使者。截至目前,张晓华已出具伤害案件、交通事故等活体伤情检验鉴定书11900余份,伤残鉴定书3900余份,没有一份存在瑕疵。

“我也不知道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天天加夜班到十点半,一有任务,他就会立即赶往现场,加班是家常便饭,节假日更是奢侈品。家里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张晓华。

忠孝不能两全。张晓华一说起家人有些惭愧。张晓华的父母退休后一直没空出去玩玩,虽然和儿子一起住,但妈妈见不到儿子是经常的事儿,他的女儿基本上是老母亲揽下来照顾着。母亲曾多次问儿子,怎么天天加夜班到这么晚?听到儿子说自己的工作人命关天,决定一个人是否有罪,她尊重和理解儿子的一切决定。

前两年,看到周围和张晓华一般大年纪的人纷纷生了二胎,他的父母也着急起来,一直催着1973年出生的儿子抓紧要二孩。就在张晓华夫妻二人准备满足父母心愿的时候,没想到因为张晓华服用阻断药物停了下来。

张晓华的父亲是职业护理学院的老教师,师德有口皆碑,直到去世也不知道儿子的事儿。“我觉着陪他的时间太少了,我也不知道我时间都去哪了。”说起父亲临终前还惦记着学校的事儿,还挂念着二孩的事儿,他就红了眼圈。他走到今天,父亲是他认真敬业的第一领路人。

直到今年5月份,当过医生的母亲无意间看到青州电视台《警方在行动》栏目播出张晓华的事迹后,才知道儿子艾滋病三级职业暴露,才对儿子一年来的“反常”表现恍然大悟。

张晓华的妻子刘伟伟是益都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对张晓华经常晚上一点多两点多接电话就立即出发,已经习惯多年,她只能将担心默默藏在心里。夫妻俩的默契,让彼此成就了事业,让家人也为之骄傲和自豪。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像爸爸这样的法医,这样的刑警。”张晓华去给上高一的女儿开家长会,无意中发现女儿班级心愿墙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一个小小纸片上有着女儿的笔迹,让他既感到意外又非常激动。

张晓华的心中装满了工作、群众,留给家人的时间却很少。而他的家人却装满了他,装满了对法医事业的理解,装满了对一个顶天立地的儿子、丈夫和父亲的满满爱意。

在这样强大的亲友团的后盾支持下,张晓华心里装满了守护正义再立新功的信心,一如从前,步履坚定。

新闻推荐

坚持创新发展建设产业强市

今年以来,青州市按照“一三四七”目标任务和“四个城市”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不断扶持发展规模大、结构优、质量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