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与《淄博晚报》的不了情 作者 李富广 责编 丁兆云

淄博晚报 2017-12-06 10:37 大字

晚报读友李富广长期在机关工作,喜好文学,曾在中央、省市级报刊发表通讯、诗歌、散文、评论百余篇,并多次在省市级征文中获奖。

结缘《淄博晚报》,源自一次征文活动。

1994年11月,告别了生活10年的军营,转业进了机关。上班第一天,翻阅《淄博晚报》时,看到晚报正在组织淄博公园商场杯“94我家事”有奖征文活动,凭借在部队写过报道的基础,结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很快写出了《不穿军装的尴尬》一文,后刊登在1995年3月30日的《淄博晚报》上,并获优秀作品奖。

由此,《淄博晚报》成了我的最爱和每日必读。繁忙的工作之余,与晚报这位良师益友对话交流时,我最喜欢琢磨副刊上的随笔、诗歌和散文等,如果遇到自己以前写过的话题,也会翻出自己的剪报集,拿着报纸和自己以前写得“豆腐块”“萝卜条”比较,分析意境描绘的优劣、推敲遣词造句的流畅程度、揣摩思想内涵的表达方式。翻来覆去地对照,总觉得自己的文章思想表达不够精准,字句行间缺少厚重感。尤其读到文笔飞扬、才华横溢的精彩华章,在击案叫好的同时,自惭形秽、自叹不如。于是下决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全部精力用到了读书学习上,并先后利用6年业余时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哲学系进修。越学越觉得自己知识面狭窄和认知的浅薄,那种想“为文壮烈”的少年轻狂,在不经意的学习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习惯了在寂寞中探寻、思考和求证。当然,我始终深信“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相伴20多个春夏秋冬,《淄博晚报》从最初的稚气未脱,走向日臻完善,羽翼丰满。我也在见证晚报成长变化中,步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2014年初春,在友人的一次聚会上,承诺为朋友的集子写一小文,这成了与晚报续缘的契机。后来就有了刊登在2014年4月4日《淄博晚报》上的《岁月永远不喧哗》。再后来陆续被晚报采用了《时间从来不回答》《历史维度的“深度法国”》《再上井冈上》《感受青州》等数十篇散文、评论。

我与《淄博晚报》的结缘、续缘,前后20余年,改变的是时间和空间,不变的是那份欣赏、钟爱和一往情深。

新闻推荐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承办省医院协会年会

本报讯(记者孙孔嘉通讯员董波)近日,由山东省医院协会主办、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承办的山东省医院协会医院报刊专业委员会年会和医院报刊暨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医院协会地市级中...

青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