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实帮扶 “一村一品”出成效 青州因地制宜探寻农民致富新路子
本报讯(记者薛静通讯员李琛琛)如何能让群众稳步致富,让村集体持续增收?这是许多“第一书记”到村第一天就思考的问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青州精准扶贫过程中,“第一书记”着力强化“五个导向”,大力弘扬“四种精神”,坚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N+扶贫”模式,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为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夯实基础。
借助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南富旺村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泉水四季不断,物产丰富。潍坊市委政法委派驻这里的“第一书记”李晓平结合该村的实际,以打造“江北水村”旅游项目主攻方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修建了停车场、拦水坝和特色民宿,预计今年村集体可增收3万元,困难户平均增收1500元;庙子镇大牟村拥有1500亩黄栌林,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上山游览。潍坊日报社派驻的“第一书记”潘恩帅借助这一优势,成立了青州市飞熊峰旅游合作社,实施飞熊峰红叶旅游开发项目,预计今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6户困难户平均增收1000元。
立足丰富物产,实施“农产品加工+扶贫”模式。鞠家河村位于王坟镇东部,山楂树种植广泛。潍坊市政府办公室派驻的“第一书记”姜乐庆经过深入调查,结合王坟镇山楂产业优势,确定实施山楂深加工项目,并成立鞠家河村帝悦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厂房,购置了山楂片生产加工设备。该山楂加工项目投产后,年加工山楂可达60万公斤,每年能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13户困难户每户可增加纯收入500元。
找准特色产业,打造“特色种植+扶贫”模式。窦家崖村地处西南偏远山区,村内常驻人口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至今保留了毛驴这一农耕传统元素。潍坊市卫计委派驻的“第一书记”霍锡元调查研究之后,采取了“龙头企业+党支部+困难户”模式,引进专业化公司到村发展100亩牡丹种植示范园,每年的土地流转金2万元归村集体,生产出的牡丹籽按市场价格收购。目前,28名村民在牡丹示范园打工,“驴背上的扶贫”也成了当地的特色。
变通扶贫思路,实施“飞地养殖+扶贫”模式。西下院村今年将进行棚改,拆迁后将统一安置到街道梅园项目片区,潍坊市委党校派驻的“第一书记”马呈亮与包村工作组反复论证后,决定在新片区发展“飞地扶贫”产业,通过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养殖产业、建设温室大棚养鱼等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9月份投产达效后,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9户困难户平均增收550元。
开拓网络平台,构建“互联网+扶贫”模式。青州市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向全国推介帮扶村特色产品及旅游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接省内首家农业综合服务线上交易平台“地主网”,对小杂粮、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实行采购、运营、包装等“八统一”打包推广。促进省内首家乡村旅游平台“八喜旅游网”与南富旺江北水村、飞熊峰红叶谷等旅游景点签订合作协议,并定期组织特色乡村游活动,助力扶贫工作和全域旅游协同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两车相遇互不让路,3人为此扭打成一团,最后,一人被刑事拘留,两人被行政拘留。近日,在青州市邵庄镇一小区门前的公路上,一辆大货车掉转方向时被前方驶来的一辆小货车挡住,大货车司机崔姓父...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