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香火, 民俗采风

烟台晚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周健荣

父亲今年80岁了,有时会跟我聊起他儿时家里烧香、过年的事,我笔录下来,作为70多年前老烟台街民间风习的一点侧记。

初一十五烧檀香

父亲说,也许因历经磨难,我爷爷对天地神灵是有所敬畏的,且很虔诚。家里专设一个烧香敬神的小房间,每天早、中、晚要上三次香。平时是板香,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这两天,烧檀香。

板香,是当时最常见的线香,杂货店里都有,据说是用有黏性的榆树皮粉和着檀香粉做的。颜色偏黄,粉条儿粗细,约40厘米长,联结成板状,一板一板摞起来包成个长方体,包装纸白色,印有绿色商标。因产地天津,烟台人也叫它天津香。檀香,就是锯成约寸长的檀木,需自己回去劈成细条儿。劈檀木是我父亲的活儿,他有一把很小的斧子。还未上学时,父亲就负责与烧香有关的一应杂事。劈下的檀香末,要仔细地收起来。板香未燃尽的香头也留着。因为檀木条儿不易燃,需要先点燃檀香末和香头,轻轻地吹一吹,再慢慢加上檀香。

一对铜香炉旧了,发黑的古铜色,鼎形,饰有龙纹。香炉盖形似茶杯盖,上面也有个揪儿,但是多几个透气孔,看着檀香燃起来了,再盖上盖子。

香炉里不需装沙子,线香就插在香灰上。待香灰满了,倒出来,用一把非常小的铜铲子翻捡出香头。小斧头、小铲子都是专用的,要保持洁净,每次用后拿白纸包好,放到固定位置。如果爷爷不在家,由父亲替他上香,一天三次从未误过。燃香之前,要净手。上香后,不能毛毛躁躁地转身就走,要缓缓退出来。

记得小时候,我姥姥总是把咖啡色叫作“香色”。如今听父亲描述檀木的颜色,突然想起,原来“香色”是从这来的。父亲说,檀木和它燃着的味道,都好闻。常年香薰,那个小房间的墙都染上了淡淡的香色,即使不燃香,屋子里也有淡淡的香味。

过有仪式感的年

烧香的房间,无事时不随便进去。因为房子是带阁楼的,层高比一般的平房要高。烧香的房间在一楼,窗户也相对较大,爷爷找人用木板把下半截封了,还钉上搁板,只留着上面四扇玻璃透光。窗台和搁板,都用来搁香。

房间的木头拉门,上半截是玻璃的,爷爷把石灰水涂在玻璃上,趁未干时用毛笔横着划,涂成一道道均匀的波纹。父亲说,这自制的磨砂效果,挺漂亮。经过这样适当的遮蔽,房间就有一种能让人安静的气氛。爷爷有时会自己在那儿坐会儿。

这个房间东西宽约三米,香案是按这个尺寸订做的,其实就是一块红漆的长方木板。右边放着个一米多宽的红漆柜子,木板就搁在柜子上面,左边是悬空的,下面搭着两层搁板,也放了些香。

那个柜子是爷爷用过的钱柜,与普通五斗橱的差别,是柜面上有个黄铜镶边的缝隙,把银元投进去,就落进最上面的抽屉里了。这个抽屉有锁,放些证件、财物。其它的几个抽屉,放满了过年的物品。

说说这抽屉里放着些什么东西,就能感受到老烟台街上过年的气氛了。

抽屉里有红绸子,那时都习惯叫彩绸,过年时扎成大花,挂在香案上方。有桌围,大红底儿上用金线和红蓝绿黄丝线,绣着狮子滚绣球和各种花卉,过年时,要用红桌围把香案下面的柜子、搁板等都遮起来。

灯伞,是粉色的大荷花,一套到电灯上,满屋子朦胧的粉色,过年的味儿就足了。

抽屉里放着锡壶和酒盅。老烟台人平时待客一般用黄酒。烫酒的壶是漏斗状的,双层,可添加热水。过年时,需要摆白酒。酒盅上口大,底端小,下面有底座儿,是蓝花瓷的。大年三十晚上,用锡壶提着烫热了的白酒斟到六个酒盅里,拿张祭奠用的黄纸卷了,在香上引燃,往那排酒盅上一凑,酒盅上就跳出蓝火苗来。酒慢慢燃尽,剩下的很少,大概是水分了。一对儿铜制大烛台,有50厘米高,底座花瓣状。接蜡油的蜡盘以上部分与下面的柱子是螺丝连接的,能旋下来。这样的结构,可以分两截儿放在抽屉里,清理蜡油时也方便。红蜡烛直径4厘米,高约40厘米。根部中心嵌着根约5厘米的芦苇管儿,下面伸出近1厘米,这样,往烛台上插很顺溜。大红蜡烛印上金字,看着就喜庆,都是些“大吉大利,老少平安”、“丁财两旺,富贵平安”、“一帆风顺,四季平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之类的过年话儿。

六个白瓷茶杯,画着蓝色葡萄图案,过年时,冲一壶上好的茶斟上。

过年要摆饺子。年三十的饺子是用荠菜、韭芽和着大海米包,猪肉只稍微放一点点。荠菜冻得发紫,野菜味儿不是一般的大。韭芽儿嫩黄,十分鲜美,也许那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了为过年而种的大棚菜吧。

还要摆大饽饽,这饽饽跟自己吃的不一样,只在中间嵌一个大枣,简直像个秤砣。

过了十六才照原旧

老烟台的年,是从大年三十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的。父亲说,小孩儿都会念一首儿歌,说是“过了三十过初一,过了初一过初二……过了十六照原旧”,十六之后,孩子们就不兴奋了,男女老少都该干啥干啥去。当然,那些卖小吃、杂耍的,是越过年越忙活。

其实,年不是从三十才过的,进了腊月门,家家就开始忙年。抽屉里的盘子也都跟其他那些物什一样,是过年专用的,搁了一年了,父亲的任务是提前把它们搬出来,清洗擦干,预备摆果盘。盘子上的图案精细清晰,各式各样,有的是小孩抱着红鲤鱼,胖胖的,涂着红脸腮,戴着项圈、手镯;有的是红“双喜”、“年年有余”等喜庆字样,更多的是描着金边的各色花卉。盘子底下有日文,估计是日产。果盘一般摆桃酥、蛋糕、沙琪玛和自家炸制的点心,还有各色苹果,那时,烟台的秋苹果主要有红香蕉、青香蕉、大国光、小国光等。从大年三十摆起,过了十五撤下,孩子们都跟着吃果子,挺热闹。

父亲说,那时,他年前好多天就不能出去玩了,跟大人一起准备。除了帮着洗刷物器、布置屋子,还跟着去采买。

爷爷总是把两个篓子绑在自行车后边。他们常去的杂货店位于北马路上,临近西南河路北端,老远就看到招牌上三个大字“允昌恒”。一进门就有人热情招呼,印象深刻的是,伙计们都是一身中式黑布衫裤,一字盘扣,袖口挽出一道白,干净齐整,手脚麻利,童叟无欺,让人感觉很舒服。

大年三十那天,老老少少都坐着守岁。家里人除了吃喝,放鞭,就是一起听收音机,就像咱们现在看电视、上网一样。日军侵占烟台后,强迫做生意的每家购买一台收音机,可能是为了所谓的宣传教化。老式收音机是长方体,用旋钮调整指针在前面板上标示波段的线上移动,选择不同的电台。解放后,这批收音机被集体收走了。

过年的香火除了香炉里的,还要供到门和井上。爷爷找人做的香窝,是用白铁打的,再焊起来,约有四五厘米高,过年时挂到门框上。房子有前后院子,房前是玻璃连廊,按当时的规矩,是在前、后街门和房子后门、连廊门上香,屋里的门都不上香。过年期间,父亲早、中、晚净手,点燃香,往每个香窝里插一支。后院有个机井,井台上放着个装了沙子的杯子,也要插一支香。

再是,快过年时,大人会反复嘱咐孩子,不能乱讲话,说有“收话的”,意思大概是过年时如果说了不好的话,被什么鬼神听到了,就会应验。这个习俗的来源,可能除了老人们代代相传的恐惧敬畏心,也是图个吉利,让孩子们注意只讲高兴的话。

敬的是哪路神仙

爷爷这么虔诚地礼敬的,到底是什么神?我很好奇。

父亲讲的第一个神,竟然是太上老君。他说,那时候的规矩,木匠行的拜鲁班,工厂、铁匠家的,拜太上老君。民间的崇拜有意思,难道因为太上老君是烧炉、炼丹的吗?我们家从老爷爷那会儿就开铁匠铺子。爷爷创业时,先开铁匠铺子,打制大船锚,后逐渐转到机械加工。按习俗,拜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不是塑像,是画像拍成的照片,黑白的,大约30厘米宽,40厘米高,用紫色带棱的装饰木条儿钉在香案右上方的墙上。照片上的太上老君手持拂尘,盘腿端坐在云头上,道袍飘逸,神情肃蔼。香案上的两个香炉中间,摆的是财神塑像。这个没有悬念。

墙上的左边,是张大红纸,写着“协天大帝”,后面几个字,父亲说不记得了。每个字有30厘米高。“协天大帝”,是关羽的封号。听说家里供的是这三个神,我疑惑了,真正的民俗可能跟课堂上讲的不太一样。我一直以为齐鲁大地是孔夫子的天下,民间信仰以佛教为主呢。于是,我查了些资料,跟父亲一起梳理关老爷从武将走向神坛的过程。

关羽的走红始于宋代,北方民族入侵,统治者开始用关公的故事宣扬忠君思想。越是战事不断,皇室越感到“忠、勇、信、义”有用,关公作为道德楷模也就不断被提升,直至徽宗追封他为“崇宁真君”,并建崇宁殿。

元朝的圣化运动加剧。至元末明初,关公已不是人,而是“神”了。曾任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的王世贞惊呼,关帝庙的数量几乎赶上孔庙、佛寺了。到清代,史学家赵翼惊叹人不分南北,不论男女,“无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据说当时“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样算起来,关帝庙比孔庙多太多了。

明神宗将关公封为“协天大帝”。而清光绪帝给关公的封号多达二十四个字:“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于神武关圣大帝”。皇室为了教化推波助澜,民间最看中的却是———“灵验”。如今,台湾仍有关公崇拜。且随着时代发展,关公不光主诉讼、佑平安,在港台还成为诸多行业包括会计业、商业的保护神了。历代统治者想让臣民忠帝君、勇征战、保皇帝,百姓们却求神问卜,希望平安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不过,民间崇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或许是古代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我爷爷这一生,从未沾过吃喝嫖赌抽,连没有赌注的扑克麻将也不许家人玩。我小时候,记得快过年了,接连大雪封门,父亲买了副扑克回来,笑道:“我小时候,有一次在街上看人打扑克,被你爷爷从后面一巴掌,打回家了。我不支持你们玩这些,但你们了解一下扑克是怎么回事儿,就不好奇了。”于是,我们学了一下简单的规则,玩了些天,就放下了。后来,也都没有打扑克麻将的习惯。

新闻推荐

潍坊建市初期的难忘岁月

◤1950年夏天,新成立的市交通队民警在胜利街与和平路路口(现百货大楼东南)执勤,以指挥棒方式指挥交通。◥秘密护...

青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