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稻花香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石莹
近年来,潍坊市不断拓展盐碱地利用发展空间,在寒亭区引入袁隆平海水稻,聚力打造以种植为基础、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富民为根本的海水稻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奋力蹚出一条盐碱地上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盐碱地上稻花香。目前,示范区盐碱地亩均收入达6000元,较原先增长445%,海水稻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总产值达4.2亿元,累计收入2.3亿元,入选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
破解要素制约,海水稻产业破题起势
“亩产量691.6公斤!”在位于寒亭区高里街道的潍坊十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海水稻亩产连年创新高。“在盐碱地里种水稻可以实现双赢。种植海水稻的三年间,一方面,土壤盐碱度逐年降低,土壤盐碱度将由5.9‰降至2.8‰;另一方面,海水稻亩产量节节攀高,实现连续三年突破新高。”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袁隆平海水稻项目负责人高强介绍。
盐碱滩涂变身鱼米之乡,改革创新是关键。
寒亭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制约盐碱地海水稻产业发展的土地、资金等难题。创新土地流转,推行“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为平台,集合农户盐碱地,统一托管给龙头企业,实现流转更加规范高效,为海水稻产业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成功流转盐碱地6.37万亩。
强化资金支撑,构建以信贷、基金、债券为主的金融支撑体系,强化与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落地各类信贷资金2.31亿元;积极争取上级金融支持,依托省财政厅设立5亿元潍坊袁米新旧动能转换股权投资基金,还申请获批专项债券资金3.6亿元,有效保障海水稻全产业链条资金需求。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潍坊市发挥袁隆平院士人才虹吸优势,引进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14名,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建立由26名科技专家组成的技术辅导团队,集中开展温室育苗、种子培育等领域科研攻关,加速种植技术落地转化;强化职业培训,依托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定期组织科学育苗、大田管理等培训,全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有能力的专业队伍。目前,已培训200余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培强科技支撑,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建立高标准、数字化、自动化海水稻试验田,配套建设育苗温室、大数据中心、高温大棚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实现育种、栽培、生产、销售全程可控制、可追踪、可溯源,为海水稻产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提供保障。
加快三产融合,链条式发展效能倍增
围绕海水稻产业,海水稻示范园区布局加工中心、展示中心、控制中心、大数据中心、中央厨房等,建成集展示、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唯一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海水稻示范园区。
据悉,海水稻项目通过循环种养做大一产,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他们积极探索“虾稻共作、稻麦轮作”模式,稻田“供饵、遮阴、避害”,龙虾“除草、松土、增肥”,虾稻收获后土壤状况得到改善,小麦产量也随之提升,真正实现“一田双季、一季双收”无缝衔接,有效促进盐碱地增产增收循环发展。目前,小龙虾、小麦亩产分别达220公斤、300公斤。
以品牌赋能做强二产,坚持品牌引领、产品发声、市场驱动、产业共荣,与青岛种福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盟,打造海水稻产业生态品牌“种福田”,将海水稻加工制成大米、米酒、米饼、米粉等产品,并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合作,整合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及衍生产品冷藏、物流、销售、大数据产业链条,以品牌效能带动区域产业化水平提升。目前,海水稻产品销售额达2.3亿元,与50多家公司达成团购销售意向。
按照“一区一地一中心、一镇一村一田园”发展思路做活三产,借助禹王湿地国家公园文旅资源优势,寒亭区打造集农业科普、康养医疗、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稻香小镇。建成展示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七彩自行车环线,积极开发农耕体验、亲子乐园、植物迷宫等旅游项目,吸引人流集聚小镇,打造强势旅游IP,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叠加多维效益,盐碱地变身丰收田
“我们是第一批向海水稻项目流转土地的村子,截至目前,共流转出2600亩土地。以前,盐碱地导致小麦、玉米种植的产量很低,碰上涝年,甚至颗粒无收。而现在,流转土地每亩1200元,我们村基本每户有两亩地,可以直接增收2400元。并且,不光流转土地有了收入,滨袁公司还为村民提供打工渠道,现在,村民的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最高能达7万元,人均收入提高了3-5倍。”寒亭区蔡家栏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瑞敏介绍道。
海水稻项目一举破解了盐碱地农作物产量低、农民收益少、生态环境差等问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逆袭式发展。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
经过两年多试验,2.51万亩盐碱地变废为宝成为良田,海水稻亩产最高691.6公斤,达到过去盐碱地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的2.5倍,所产稻米微量元素丰富,含硒量可达普通稻米的7倍,真正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为解决耕地紧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源探路”。
寒亭区坚持将发展海水稻产业落脚到惠民生上,创新“土地流转+返聘务工+租金分红”增收模式,在土地流转收益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返聘农户务工就业、沟路桥等基础设施租金分红等方式,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使盐碱地变身成为农民致富“聚宝盆”。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各类基础设施租赁为周边村增收370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9000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2—3万元。
此外,通过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等四大要素技术,预测经过3年海水稻种植,土壤盐碱度将由5.9‰降至2.8‰,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推动盐碱地土壤改良。同时,坚持“退耕还湿”,将海水稻种植与周边禹王湿地水系连片发展,积极推进108.32万平方米水系综合治理、280公顷湿地生态恢复等项目建设,加速恢复林、水、苇一体化和物种丰富的湿地自然景观,切实优化盐碱地生态环境。
新闻推荐
每年2月中旬至3月初是儿童保健科春季入园体检高峰期,带娃排队、抽血、交费……对每一位家长来说,每一项都是“考验”...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