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丸子面条溯源

潍坊晚报 2022-01-18 08:57 大字

作者简介

于家干,1945年生,喜欢探讨潍坊本土文史及美食。曾在潍坊晚报开辟专栏2年,发表文章60余篇。

中国人食用面条的历史源远流长,考古发现,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先民就食用面条。古代面条叫汤饼,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水引”(手擀面)、“馎饦”(面片)、“搦饼”(饸饹)等几种面条的做法。潍坊的肉丸子面条,俗称肉丸子凉汤,与全国各地一样,是家人过生日时的主食大餐。但潍坊肉丸子面条的内涵远远超出了食品的范畴,它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大市乡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一顿肉丸子面条需要用到的原料有20种之多,各项操作慎之又慎,讲究颇多。鸡汤熬好后,必须要开卤(做汤工艺),某些地方会聘请最具权威的长辈来开卤。面条做好后,还要挨门挨户地送邻居一碗,让街坊邻居同享美食。这碗面条不仅表达了“孝道”,还有凝聚邻里情谊的重要作用。

肉丸子面条的历史无文字记载。有一民间故事说,古代一女嫁后思念爹妈,在爹妈生日到来的前夕,做好肉丸子,晒干黄花菜与粉皮,老人生日时带来做面条,寓意娘家富贵吉祥事事顺心。久而久之,潍坊人用肉丸子、金针、粉皮等材料做寿面形成一种民俗,代代相传。

很多人认为,潍坊鸡鸭和乐与肉丸子面条是“同胞兄弟”。笔者认为,这两种面条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它是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史料上无肉丸子面条的记载,却记载着鸡鸭和乐,可见二者身价的差异。鸡鸭和乐源自陕晋一带,后传入京城成为御膳,原名叫饸饹。京城做官的潍县人将它传入家乡,起了个儒雅名字“和乐”。因为吃和乐,必须要有轧制和乐的专用床子,这东西老百姓家里没有,祝寿就是做一顿肉丸子面条。

上世纪六十年代,潍坊第三食堂创作了“和乐卤面条”,用普通面条,加上鸡鸭和乐的卤与小料,结果一炮打响,这一吃法得以沿袭。改革开放以后,民间的肉丸子面条开始走出家门融入市场,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肉丸子面条”的旗幌。1998年、2001年,肉丸子面条先后两次被评为“潍坊名吃”,2006年又被评为“山东名吃”。

由赵景侠编著的《面条》一书,收编全国407种面条,其中只有山西的“桃花面”与潍坊肉丸子面条做法近似。二者都用肉丸子与黄花菜,只不过山西是用小丸子,潍坊则用大头丸子改刀切块,二者同源异流。《齐民要术》涵盖的内容,主要是指黄河流域特别是山东一带先民的食品,在这里可以断定,潍坊肉丸子面条就是黄河文化几千年来积淀的产物。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山东入海,潍坊又是国家级齐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如此大背景下审视潍坊肉丸子面条,不仅是珍馐,更是绚丽多姿的文化瑰宝。

新闻推荐

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新建天津至潍坊高速铁路

本报综合消息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新建天津至潍坊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为加快构建京沪高速铁路辅助通...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