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亲爱友爱众人

潍坊晚报 2021-12-19 09:05 大字

都说郑板桥是个怪人,但认真地读过郑板桥的作品后就会发现,所谓的“怪”,其实是郑板桥的表象行为。从内心来说,郑板桥是一个充满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有对熟悉人的小爱,也有对老百姓的大爱!暖老温贫,扶贫助弱,郑板桥用这样的方式体现着旁人不了解的“怪”。

小偷光顾,可以请他进来

郑板桥在范县任上的时候,给他的堂弟郑墨写过一封信,说自己想着将来不做官了,回到故乡,盖几间草房,一道矮墙,自己在里面读书画画。

当然,他的房子不是高墙深院,不便于防盗。难免被小偷光顾。假如小偷来了,怎么办呢?郑板桥的回答是:即便小偷光顾了也没有什么,可以请他进来。他说:

不知道贼亦穷民尔。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甚么便拿甚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

在郑板桥看来,小偷也是穷老百姓,不是穷得吃不上饭了,也不干这事。郑板桥的做法是:把他请进来,商量一下能拿去的就拿去;实在一无所有,剩下一块写字的青毡,让他拿去可以换点零钱也能救急。

郑板桥说这样的话是有些怪。也会有人认为他有些矫情,言不由衷。好像不是。这里有个传说,恰巧是说郑板桥遇见小偷的,可以印证上面这段话的。

相传郑板桥在村塾教书时,家里很穷,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误打误撞,进了郑板桥的家。摸到米缸前,准备偷米,不料弄出了动静,惊醒了郑板桥。郑板桥一看是个偷儿,只见他衣衫褴褛,瘦骨嶙峋,进门就冲着米缸下手,这是饿急了的穷人。郑板桥怕惊了小偷,于是自言自语道:“老鼠真多,误人睡觉。”继续装睡。小偷庆幸主人没发现,便伸手偷米,一探米缸是空的。郑板桥有所感,随口吟了两句诗:

大风起兮月黄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意思是在这个刮着大风的晚上,有劳梁上君子到我这个穷人家。小偷听见就想偷点米快走。这时郑板桥又吟道:

诗书腹内藏千卷,稻米缸中无半升。

他说,我一个读书人,诗书都在肚子里装着;可我的米缸里却是什么也没有。小偷终于听明白了,知道来的不是地方,准备溜之大吉。郑板桥又吟道:

出门休惊黄尾犬,翻墙莫碰兰花盆。

他告诉小偷,门口那里有狗,走的时候要小心点;翻墙时不要碰着我的兰花盆。小偷翻墙时,果然见墙头放着几盆兰花。这时,郑板桥在屋里高声吟道:

夜深不及披衣送,收拾雄心回家门。

是奉劝小偷,夜深了,我也不穿衣服送你了;你要把做小偷的想法收拾起来,回家重新开始做人吧。

对待同宗,皆当有所分惠

郑板桥同情弱者,同情下层人民,在他的书信、作品中也可看出。

郑板桥中进士以后,社会地位提高了,画也好卖了,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做官以后,虽然俸禄并不高,但养廉银还是很可观的。郑板桥手头有了余钱,开始惦记他的近亲和同乡。他在给堂弟郑墨写的信中,回忆起他们东门郑家同宗的地位和生活:

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

看来他们郑家郑板桥这一枝,都是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粗粮野菜能填饱肚子就相当满足了。每每回忆起来,都禁不住要落泪。

在信里,他接着说,自己有了一点钱,就让堂弟郑墨去周济他们,嘱咐得很具体:

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结。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

郑板桥的要求是,挨家挨户,不管远近,都要分到。其中有一个论辈分应该是郑板桥的小叔祖,其实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名字叫麒麟。郑板桥还关心着他的下落,让家人要找到他。

麒麟小叔祖亦安在?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

郑板桥帮助的对象,甚至还包括那些多少年不见面的远亲,年轻时在一起读书的同学,生活难以为继的乡里。郑板桥在信的最后一句话是:

务在金尽而止。愚兄更不必琐琐矣。

他说一定要把这些钱全分发出去为止,愚兄就不具体一一交代了!

除了送钱周济,郑板桥还专门写信吩咐家里人怎样对待那些贫穷的亲戚朋友: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

郑板桥的老家兴化属于苏北,冬天是很冷的。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取暖设备,所以郑板桥嘱咐,那些亲戚来了,先给他们一碗炒米,一碟咸菜,一碗热粥……他们一旦喝下去,周身就都暖和了。

这在当时的穷苦老百姓看来,就是最体贴的待遇和亲情了。

这些人生经验,都来自于郑板桥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在四十岁之前,就过着和那些穷朋友一样的生活,他也曾在寒风呼啸的清晨,去到亲戚朋友那里告贷。郑板桥最理解他们的心情,也知道怎样能让他们的身心感到温暖。

这些内容都收录在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里。

遇到贫弱伸援手扶之

远亲近邻,毕竟与郑板桥还有一些关系,照顾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就是那些与自己非亲非故的普通老百姓,郑板桥也会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雪中送炭。

过去老潍县流传最广的一个民间传说,是说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的时候,有一个秋天的上午,他从衙门出来,微服私访,赶了一回潍县大集。在集上有一个卖扇子的老太太,独自守着一堆扇子却无人问津。郑板桥拿起扇子一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况且已经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当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

郑板桥很同情这位老太太说:“反正扇子也没人买,我就在上面写字画画,也许就有人买了!”老太太将信将疑,郑板桥当场借来笔墨工具,挥毫泼墨。只见青竹冉冉、幽兰芊芊,并用他特有的郑板桥体在上面题了款。周围赶集的人,看到是郑大老爷的手笔,纷纷掏钱购买,一堆扇子一会儿就卖完了。老太太喜出望外,收拾银钱回家,青衣小帽的郑板桥也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

从文献记载看,郑板桥不仅爱那些穷苦乡亲爱、素不相识的孤苦老人,甚至对那些曾经因生活所迫做过对不起自己的事的人,也充满了爱心,甚至帮他们摆脱生活的困境。

穷者助之,弱者扶之,儒家的这种爱人的思想,贯穿于郑板桥的一生,也是他的行为准则。扶贫助弱,二百年前的郑板桥就是这样做的。

本期图片摄影除署名外由张振民提供。

作者简介

陈岗,字铁岩,别署梅欧堂主人。潍坊电视台高级记者、知名作家、书画家,京剧梅派名票,文化学者。曾获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国家级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星光奖”等。著作有《郑板桥二十讲》等。

新闻推荐

小区改成“一户一表”居民用水少了烦恼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晓杰)“我们小区供水管道改造后,一家一个水表,再也不用担心用水安全和水压不足的问...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