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一颗种子 托起一片希望——记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兴平

潍坊日报 2021-12-18 08:03 大字

△张兴平(右一)在指导研究员做实验。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福文文/图

12月9日上午,冬雨细微,坐落在峡山水库畔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记者在这里采访到了潍坊市“种业科普大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兴平博士。

张兴平出生于甘肃武威的一个农民之家。流汗多、收益低,这是他对农业最初的感受。“要让农民生活得更好”,这样一个梦想从小在他心里种下。参加工作后,从美国的小公司育种家做起,到任职于世界最大的农业科技公司之一的先正达公司,从一般的科研工作者,到资深首席科学家,张兴平在农业科学领域不断探索。

在先正达公司时,张兴平负责全球瓜类作物研发,平均一年的飞行里程大约绕地球四到五圈,足迹遍布地球每一个重要农业产区。2013年,张兴平选择回国内继续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出国深造是为了中国农业,我回国发展还是为了中国农业。”张兴平动情地说。

回国后,张兴平投身于国内蔬菜、水果等全品类、全生产链条的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实践中,张兴平发现,中国农业要强大,要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目标,最缺的是人才,换言之,需要的是懂农业科学技术的管理者。“通过懂科技的管理者,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农产品会产生更大的产值。”张兴平说。只有培育一批真正了解中国农民、农村、农业,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2017年,张兴平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邓兴旺博士相识。“潍坊农业生产模式、种植方式多样、要素齐全,是农业研究的黄金地带。”带着这样的想法,张兴平选择加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让农业研究继续在潍坊这片热土开花结果。

一颗种子能创造一个世界。“我们所做的育种项目,就是把野生瓜果里边优秀的抗病虫害基因、耐热耐寒基因通过杂交转移到个头大、又甜又好吃的瓜果上,同时把不好的基因淘汰掉。”张兴平如此解释他所从事的研究。

“通过技术提升作物抗病性,作物不用打农药,成本降了,品质高了,消费者吃到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就会更愿意购买这种食品,农民的收益就增加了,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让农民增收是衡量农业项目的唯一标准,也是张兴平长久以来的心愿。

除了项目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另一项职能就是做好研究推广。张兴平表示,“要利用平台优势,对种子公司的育种家、企业管理家做各种各样的农业培训服务,让他们看到新品种培育、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业创新成果创新过程。”

目前,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抗病基因发掘等技术已获国内专利3项,小麦杂交育种和番茄分子育种技术领先全国。潍坊正全力打造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硅谷”,张兴平和他种子产业,正在给潍坊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希望。

新闻推荐

刘运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薛静)12月1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运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审议《潍坊市...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