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手电穿行地下 把脉城市“生命线” 记者探访城区两条地下管廊,揭秘运检人员的“地下工作”

潍坊晚报 2021-12-03 08:53 大字

□文/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春晖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驰

鸢飞路地下综合管廊

1

地下6米深处,骑着电动车穿行巡检

12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奎文区光明街与鸢飞路交叉口南侧的梨园变电站旁,这里是鸢飞路地下综合管廊的最南端,负责着整条地下管廊运营维护的管理房就位于这里。

运检人员李光之和薛希涛正准备对地下综合管廊进行日常巡检,记者随他们一起乘坐电梯,来到了地下。伴随着电梯间的防火门缓缓开启,目前潍坊城区规模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出现在记者眼前。

与想象中地下管廊黑暗狭窄的景象不同,这条管廊顶部有一盏盏节能灯,把管廊内照得非常明亮。管廊中间地面是一条一米多宽的道路,李光之和薛希涛可以骑着电动车穿行在管廊中。管廊两侧是密密麻麻排列的支架,墙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些设备,如风机控制箱、检修电源箱、消防设备、温湿度传感器等,管廊顶部每隔几步就有一个监控,整个管廊仿佛一台精密运行的大型机器。

李光之带记者来到了管廊内一个逃生口位置,手电向上照射,光线所及之处是一排梯架,梯架顶部是一个井盖。“这个井盖就在鸢飞路上,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可以沿着这个逃生梯架爬到鸢飞路上去。咱们现在就位于鸢飞路地下6米深的位置。”李光之说。

2

一日两巡一次三小时,来回一圈7公里

薛希涛介绍,鸢飞路地下综合管廊,南起梨园变电站、北至中学街,全长3508米,来回一圈就是7公里,平时他们经常骑着专门的电动车进行巡检。

尽管骑着电动车,但两个人骑得很慢,遇到特殊路段,还会停下来步行巡检。两人眼睛不停扫视四周,记录管廊内各项设施的运行情况。

薛希涛说,他们每天要在管廊内人工巡查两遍,巡检内容非常多,主要包括综合管廊主体的构筑物是否完好无损,综合管廊内的排水、消防、照明、风机、桥架等设施都需要一一检修到。

其中,消防设施检查是重中之重,需要查看消防系统是否正常运转,防火门能否正常开关,应急灯、指示灯等是否完好,灭火器是否有效,火灾报警器、排风机、气体灭火器控制开关是否处于自动状态等。此外,还需要对管廊内的甲烷、氧气、湿度、温度等进行检测和数据登记。动力配电箱、应急动力配电箱、照明设备箱和ACU箱,是他们每天都必须要检修的几个箱体,关系着整个地下综合管廊的正常运转,相当重要。

李光之坦言,这份工作非常枯燥,巡检人员必须要特别认真,要有高度责任感。一旦巡检不仔细,发生遗漏,很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正常情况下,对综合管廊巡检一遍,至少要三个小时。

3

18个逃生口,需查看每个梯架牢固度

巡检过程中,李光之介绍,鸢飞路地下综合管廊的各种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像刚才看到的逃生口,全线共有18个,巡查过程中,他们都会爬一下试试,看逃生梯架是否牢固。

目前,这条地下综合管廊中已经铺设了两条10KV的电力线缆。之前,这两条电力线缆采用电线杆架空设置,该综合管廊建成后,两条电力线缆通过吊装口一点点下放进入管廊。

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地下综合管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沿线的管线实施入地,方便相关部门施工,整个地下综合管廊设置了6个吊装口、48个工井、18个逃生口及18个通风口。其中,吊装口的面积比较大,适合大规模的入地施工。而工井的面积稍小一些,为了方便施工人员进行作业。整个地下综合管廊的设置非常合理,对后期的各种管线入地作业都十分方便。

4

管廊分19个区,可进行智能监控管理

巡检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每隔一段距离,遇到防火门时,两名运维人员就会关闭防火门。李光之介绍,整个鸢飞路地下综合管廊被分为19个区,每个区长度在200米左右。

“日常巡检过程中,我们都是以区为单位挨个巡检。巡检过一个区域后,就会把这个区域的防火门关上,再巡检下一个区域。”李光之说,这样一旦发生火灾等意外情况,不会蔓延至其他区域,为控制火情及救援、逃生创造条件。

从地下综合管廊回到地上的管理房后,记者来到了监控室,两名工作人员正坐在一个大型电子屏前,通过鸢飞路综合管控平台,实时监控地下管廊内的情况。各个管廊区段内的实时图景尽收眼底,一旦发生意外,屏幕上就会闪红点报警,工程员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抢修。

运维单位潍坊昌大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晓阳介绍,地下综合管廊内配备着红外探测器、火灾自动报警主机,数字监控系统,光纤电话,气体探测器等高科技设备,对管廊实现了现代化的智能监控管理。他们平时以智能巡检和人工巡检相结合的方式,两人入地下综合管廊进行人工巡检,监控室里有人24小时值守,随时监看地下综合管廊的情况,一旦有任何异样情况,报警设备会及时报警,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抢修,保障管廊安全运营。

国家电网110KV浩特站隧道

1

城区还有一些电缆专用隧道,同样位于城市地下。12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高新区梨园街与渤海路交叉口南侧路东位置,国家电网110KV浩特站隧道渤海路出入口就位于这里。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电缆运检班班长张柏宗正和同事韦立坤一起,准备巡检隧道电缆。

进入隧道前,张柏宗提前打开隧道门进行通风,戴上安全帽,带齐巡检设备,然后拿着一个气体检测仪走进隧道入口,用气体检测仪检测空气是否合格后,才开始下隧道。“我们有一个智能监控平台,可以显示隧道内的各项数据,来之前我们会提前查看空气质量状况有无异常。”

地下隧道距离地面约五米,里面有一台巡视机器人,可以自动化控制。“巡视机器人每天都要作业,沿轨道自动行驶,上面的摄像头360度旋转,对隧道内的情况全方位巡视。”张柏宗说。

张柏宗带着记者往前走去,隧道内空间比较狭窄,两侧是支架,支架上有高压电缆,剩余空间仅能容纳一人行走。不少路段低矮,张柏宗和韦立坤只能弯着腰走,稍有不慎就可能碰到头部,“行走过程中磕磕碰碰不可避免,所以必须佩戴安全帽。”

这条电缆隧道曲折起伏,不时有上坡下坡,在里面行走起来挺吃力。“咱们是由东向西穿过了渤海路,然后沿渤海路西侧一直往北,到了梨园街后往西,终点在梨园街与东方路交叉口东侧位置,全长1680米。”张柏宗说。

韦立坤介绍,这条隧道算是条件比较好的,还有一些隧道空间更狭窄,雨季时非常潮湿,隧道顶部有凝露,地上有青苔,行走时还容易打滑。

2

每个设备都要巡查,来回需三个多小时

巡视过程中,张柏宗坦言,在电缆隧道内的这些高压电缆,关乎着城市用电安全,丝毫不可马虎大意。他们在隧道内巡视,主要是巡视电缆本体有无异常,检查各种检测设备是否异常。听上去非常简单,但实际上隧道内的各类设施设备数量非常多,每一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作用。巡检过程中,每个设备都得巡视到位,至少需要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在隧道内走了一段时间,来到了一个位置,此处的电缆模样明显和其他部位不一样。张柏宗说,这个位置是电缆接头处,是他们巡检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在该位置的隧道顶部,每隔一段距离,就悬挂着一个“小灯笼”,它的名字叫“悬挂式干粉灭火器”,作用非常显著。

电缆接头位置,是最容易出现老化、氧化等问题的地方,一旦出现漏电,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而这种干粉灭火器,遇热以后可以自动灭火,能够及时减轻损失,给人工干预留出时间。

在该位置的隧道墙上,悬挂着大大小小十余种设备,有接地电流监控终端、隧道应急通讯电话、隧道综合监控终端、隧道环境监控终端、水泵风机电源箱、水泵控制箱等等,张柏宗和韦立坤挨个进行巡检,看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记者注意到,在隧道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喇叭,这个喇叭与隧道应急通讯电话一体相连。“因为隧道内没有信号,我们进入隧道以后,就和外界断了联系,这个应急电话可以随时呼叫我们。我们如果有需要,也可以通过这个电话与外界联系。”张柏宗说。

3

常年走在阴暗潮湿的地下,患上风湿病

据了解,潍坊市城区目前10KV—110KV电缆总长度约969千米,这些电缆主要为城市核心区域供电。近年来,为了营造更好的市容环境,保护城市用电安全,城区超过七成的电力线路已经入地。2007年,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成立电缆运检班,负责电缆线路的日常运维、检修、抢修等工作。当时已有23年线路运维、抢修经验的张柏宗成为了电缆运检班班长。自此,他在城市“地下”穿行了14年。

韦立坤说,各种电缆问题在张柏宗手里都能找到解决方案。城区目前有20条电缆隧道、近5500个工井、11000个井盖,全长超过22公里,这些情况全部都印在了张柏宗的脑子里,哪个位置有什么他一口就能喊出来,“我们都叫班长是城区地下电缆的‘活地图’。”

时至今日,55岁的张柏宗依旧每天都要提着测温工具、打着手电筒,穿行在阴暗潮湿狭窄的电缆隧道里,检查隧道内是否积水,检测高压电缆线路是否有异常等。14年间,他踏遍了潍坊城区地下所有的电缆隧道,累计行程超过8000公里,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电力“命脉”。

“由于常年行走在阴暗潮湿的地下,我和很多同事都患上了风湿病,阴雨天关节就疼痛难忍。”张柏宗说,“这份工作说不苦是假的,可每当夜幕降临,看着城市亮起星星灯火,我和同事们就觉得,付出再多都值了”。

新闻推荐

新房还未入住,连泡两次水 供暖打压漏水泡了房,业主要求损失赔偿遇难题

朱女士家中的墙皮、地板被水泡过后出现明显问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刘昊实习生徐静仪新房一天未住...

潍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潍坊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