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铸山魂传承新时代太行精神
▲太行山写生(一)45×68cm▲云卷千峰集(人民大会堂收藏)580×200cm▲太行山写生(三)68×68cm▲太行山写生(二)45×68cm▲太行山写生(六)45×68cm▲山水长卷《心铸山魂》局部6500×145cm▲沂山旭日(为潍坊高铁北站贵宾厅创作)450×220cm▲太行山写生(七)45×68cm▲太行山写生(四)45×68cm▲苍山云流138×68cm▲巍巍太行365×145cm
陈华,字夕白,号天龙,1952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县名门陈氏世家后裔。潍坊市博物馆副研究员,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委会委员,山东美协会员,潍坊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潍坊北海书画院副院长。
其作品深得各界之珍爱,并应邀在深圳、澳门等地举办个展或联展。作品《黄山雄风》《三月桃花分外香》等多幅作品被中南海所收藏,《云卷千峰集》为六米长卷,由人民大会堂收藏。亦有数十幅作品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其履历亦被《当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新中国美术家大典》等收录,中国西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陈华画集》《陈华精选集》等。
近年来很多画家以太行山为写生基地,太行山纵贯中华大地八百余里,重岩叠嶂、林泉掩映、气势磅礴,素有“太行天下脊”的美誉,代表着北方山水独特的雄浑魅力。我正是被太行山的浑朴、雄奇、险峻、劲峭所深深吸引,直面太行,体味物象,将万趣融其神思,气韵融其笔端,观天地之大道,研艺术之至理。自习画以来,写生就成了我绘画必修的功课。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住在山里,太行的春夏秋冬给人不同的感受,每次都能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我的“太行情节”由此隐隐而生。
在山里写生真可谓尝尽人间百味,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写生是1978年,潍坊群众艺术馆(现在的潍坊市文化馆)组织山水画写生。周晓光老师亲自带队,一共六位同志参加。写生长达三个月,从潍坊出发,由西向东到崂山结束。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坐了拖拉机,牛车,大多都是徒步。登蒙山之前,与画友六人在蒙山招待所准备了干粮和一瓶韭花酱。到了山上,我们一起住在了一个小庙里,晚上没有灯可以画画,早早睡下,清晨一见亮,就外出写生。庙里自然也没有床,我们用木枝和干草搭建了临时可以坐下的地方,六个人靠墙坐睡。那个年代,军用水壶是必备的,因为凉水可以喝也可以画画用,干粮根本不够吃,经常画着画着肚子就开始唱了。记得过了“十一”,山里渐冷,每天只吃一顿饭,准备下山返航之时,发现自己大汗淋漓,头晕目眩,一步也走不动了。画友们轮流背着走,好不容易在村里找到了小卖铺,唯有半斤花生糖。画友们一下全买下,让我吃了几块才发现了花生糖里都是小虫子,过期好久了。放在现在肯定是吃不下去的,然而那个年代,那些生了虫的花生糖却救了我。
融入太行,画出太行,很多趣事也记忆犹新。2017年春,也是太行写生的第八个年头,5月13日清早,我同洪春等学友一起往太行山桃花谷出发。为了减轻行囊分量,只背画材以及必需品,提神的茶水也只能背半杯。画友们对我很照顾,帮我分担了墨汁、马扎等物料,一路高歌前行。看着大山的美景,越走越兴奋,不觉已与画友们走散了。既来之则安之,就用喝剩的小半杯红茶水稀释调色盘里干了的国画颜料,当即画了起来,一画就是四个半小时,全然忘却太阳高照。天气很热,几次都忍不住想把茶水喝掉,最终还是坚持把画完成,往日的惜墨如金变为今日的珍贵半杯茶,写生的小品自己也珍藏了起来,每次看到它,时常把我带回那个有味道的山里。
2020年去太行三次,12月20日是第三次。那个冬天是多年来少有的冷,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创作一幅60米长、1.5米宽的太行山春夏秋冬长卷。于是与画友五人冒着风雪艰难入山,此时山里已是零下20多度,客栈早已没有其他人入住。客栈主人对我们非常热情,准备了电热毯、木柴和炉子。头两天房子全冻透了,水管破裂,晚上冻得实在睡不着。早上出门发现瀑布早已变成冰川了,实在壮观,让人敬畏。十多天时间领略了太行的冰天雪地,直到把客栈里屯的小山一样的木柴垛全都烧尽了,才恋恋不舍地返回,身体虽苦心里乐,为了创作一切都值得。记得黄永玉先生有句话,大概意思是一个人不受罪,不面临死亡,成不了画家。感同身受。
一晃太行写生已是十多年,对太行山的情感愈来愈深,每当身临巍山雄姿,岩峦叠起,内心都会被这种山水之浑厚的苍茫气势深深打动。在那里可以随心开壑、着意写心。近年来,我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本乎自然的美感,希望作品在“离形得似”中趋近“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层面,“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笔墨意象的超然玄远,以期达到“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境界。陈华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孙敬明
今日人文昌明,潍上书画,蔚为鸿业,扬前代之风流,创佳妙于方来。欣见翰墨丹青,高手如林,而能传承山水画业者,亦多得其人,可称数者,山水画家陈华便是其中一位。
陈华对艺术的追求,可谓如醉似痴,数十年如一日,不计寒暑,不舍昼夜。艺术的根本来源于现实,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宗旨则在于突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关于此种境界与要求,不惟对于治传统学问,对于从事山水画艺术创作而言则尤为重要。陈华遵循传统的法度要求,少年坚持野外写生,壮年则得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逐流溯源,千古名胜,拈来画笔。并且注重各地风光景物的四时变化,以不同节令而参访游观,自能得其万般灵妙。
观陈华于骨法用笔,有其独到之处,其所作嶙峋峭拔、群峰崔嵬之山,笔下勒线饶有宋人马远的韵致;而于绵延无尽之丘山,挥毫落墨则极似李营丘之宗法。古人讲究的若干皴法,其运用则在于综合与变化,即交替使用,相映生辉。还讲求浓淡干湿、沉雄老辣与清新典雅,如何用至化境,则在于艺术家的综合修养,其不惟笔墨一事。作画容易,成画家难,而画家自成面目,独创出自己的笔墨语言,或谓之独特的艺术个性则就更为艰难。而陈华所追求的则正在于逐渐培养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陈华有极强的色彩感触,读其画作既不是满纸敷彩的青绿,亦非素墨点染,而是以有限色元素协调面与线的关系,达到一种典雅逸致的完美境界。
陈华不仅画路宽阔,而且谋篇布局极具气势,所作巨幅横过十数米,纵则近两米。凡此鸿篇巨制如不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充沛的艺术创造力是很难以奏效的。观其巨制群峰峥嵘,直入云霄,松柏蓊郁,绵延天外。近见飞瀑出岩壁而直下深潭,远望峰岫隐流云则旷视无涯。青黛赭朱,翠微烟霞,满篇盈溢,神韵飞动。古人论画,格调高古者,谓之有“烟霞之气”,而此“烟霞”之谓,即俗间所谓神仙气象。读此画作,仿佛置身世外,离梦超尘,使人心灵净化,渐入“无我”之境。
陈华用墨,得其水、力与速度之众妙,取其润者自能酣畅淋漓,或浸润如玉肌冰莹。得乎焦者,则是浓墨枯笔、雄风挥落,自有刀斧皴法之致。一幅之中焦、润相映,硬者如铁石,而润则似水绵,经由距离参差之比,故济生出无限夸张之美感。
陈华之佳作,堪当潍上千百年书画艺术联绵传延、积淀发展和创新自树之典型,诚乃“潍县画派”之翘楚。
(作者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烟台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博物馆特聘研究员,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
现代语境中的山水想象◎徐恩存
阅读山水画家陈华的作品,最强烈的印象是画家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悉心领悟与实践,以及对自我艺术的不断超越——变自然的山水为心中的山水,使诗意情调更为浓烈,思理醇厚而达观,技法娴熟而丰富多变,笔墨也更为清澄纯净,使其画面意象之间始终有一种空灵飘逸之充盈弥散。特别是其山水画融汇了传统的人文情怀和山水情致,创造了想象空间,注意审美意象的营造和写意风神的转换,使作品获得独特的美学气象,标志着画家艺术风格的成熟与老到。
显然,陈华山水作品在整体上之所以达到较高的情境与情致,且具有相当的美学意蕴,在于他所确定的审美目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空灵含蓄与由此生发的格调、韵致;其作品因而具有深意而难以言诠与破解,留给我们的则是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和二度想象与思维延伸的空间。
譬如其作品《万山红遍》《涵蕴万象》《岩壑瑞雪》《云山沐春》等,都印证了上述美学思想,得以在写景状物、抒情达意、审美想象、诗性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性特色。陈华从现实的自然山水中,选取并筛选和加工提取艺术意象,通过感性生动的生命意象,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诗性智慧和艺术想象;显然,画家善于发散思维与想象,将现实感的想象触角向传统延伸,用以体现山水画传统的延续性和深层的文化功能。
自然韵致与生命情调开启了陈华的神思和悟性,也滋润了画家作品的结构与笔墨。愈至晚近,陈华的作品愈益显示出主体想象的空灵与谲奇,审美体验更为精微和灵动,更富有人文情怀和诗意情趣,尤其是审美传达的艺术形式和技法更为娴熟与精湛。
陈华自幼得乡贤徐培基、郭味蕖、于希宁、陈寿荣、郭子宣先生诸丹青巨匠之霑溉,心摹手追,寻根问道。因此,在陈华山水作品面前,我们观赏的不仅是自然山水,更是山水作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诗情与哲思。他对于山水艺术精神的守望,使他的作品得以延伸到更高的审美境界;他不断超越自我,他的艺术亦因此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
我们可以如此评价陈华作品,是艺术心灵的惊鸿一瞥,是寻求艺术本质精神的永恒审美印象。因为,他不倦地追寻着历史和现实的诗意与美感、梦想与渴望。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评委、著名美术评论家)
新闻推荐
脱掉防护服 衣服拧出半盆汗水 寒亭检验师仲佳丽坚守防疫一线,加班加点采样检测成日常
隔离点、采样实验室轮流转,今年27岁的寒亭区疾控中心检验师仲佳丽夜以继日坚守在防疫岗位上。她舍小家顾大家,以执着...
潍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潍坊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