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老街因中和得名

潍坊晚报 2020-09-06 09:52 大字

知县进殿拜谒敦请

“出巡”队伍浩浩荡荡

潍县最后的城隍“出巡”,笔者见到的相关著述说法不一。其一,最后的“出巡”发生于1923年。另外,在中断15年后,日伪方面1939年又组织了一次规模不大的潍县城隍“出巡”活动。还有说法,不算日伪方面组织的那次,潍县最后的城隍“出巡”,一种说法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另一种说法是1922年。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城隍“出巡”,早上潍县知县到城隍庙拜谒并行“敦请”等相关仪式后,平时供奉于后殿的城隍木雕像,由专人抬上大轿,由知县及有关官民还有仪仗队伍随同,按照固定路线,沿着潍县城里(今属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及作为城区组成部分的东关(今属奎文区东关街道辖区)、西关(今属潍城区西关街道辖区)、南关及西南关(今都属潍城区南关街道辖区)、北关及东北关(今都属潍城区城关街道辖区)一带的相关古旧街巷和郊外道路进行“巡视”,并沿途享受官民的瞻仰和祭拜,象征着城隍实地体察民情、惩恶扬善、安抚无主孤魂,保佑阖城官民平安康泰。

具体的城隍“出巡”队列构成大致为——

最前面为仪仗队:大型国旗两面、大喇叭两支、二十八宿旗,分两列排开距离。随后是一班大鼓乐队:八杆八卦旗,二十八把钢制站堂刀,刀前两支“领子”(喇叭),五吹三打乐队一班。接着是銮仪一套:由龙节前导,八宝一套,万民伞两把,联子灯八杆,配合雅乐一班,八仙人木制站堂刀四把。

然后是“罪人”队一二百人不等,也分两列,加上随行照顾的家属,所以这段人数最多。

再后面是城隍的贴身仪仗:四名衙役打扮的人,拖着打人的小板子(宽竹板)吆喝开道;接着是“武顶马”,即一人骑马,跟队行走,马后是瓜棍行伞一组;“文顶马”,即一人骑马持拜匣;四架点着蜡烛的宫灯;四架提炉放在炉架底盘上,炉内燃烧檀香,清香飘散,使现场有一种肃穆神秘的气氛。

接着是城隍木雕像所乘八抬大轿。轿后有20个武士打扮的小伙子,手执十八般兵器随轿而行,为城隍“出巡”的“后拥队”。

最后是潍县知县带领三班六役,拖着刑具,由一柄大红行伞引导,乘四人轿在后陪同巡行。

“出巡”活动需要一天路长号称三十华里

“出巡”活动需要一整天时间,因而,潍县城隍每年的诞辰日那天都非常“辛苦”。为此,第二天早晨,有关人员还要专门向城隍行“道乏”请安的礼节。

据说,1922年潍县城隍具体的“出巡”路线是,自城隍庙街起,经过县治前街和大十字口及南门大街与南门(今都属向阳路)→南关大街→西南关大街→西关南园→西关大街(今东风西街)→西门和西门大街及大十字口与东门大街到东门(今都属东风西街)→坝崖街→小石桥(今小石桥)→通济门(今通济门)→北下河街(今北下河街一带)→沙岭子与东关大街(今都属东风东街)→李家街(今李家街一带)→前所街→东四平街(今四平路)→北大路与耀武门(今都属福寿东街)→大石桥(今大石桥)→老驴市→保安街(今和平路)→东门→海岛寺巷(今海道司巷)→胡家牌坊街(今胡家牌坊街,老街今名是笔者按照今潍坊城一带的地理实况标注,未标注今名的均为已拆除无存者),回到城隍庙,再按既定的仪式,将城隍木雕像请回“出巡”前的神位。

东北关保安街形成于1921年,1921年以前的路线与1922年的路线差别不大,只是到大石桥后,未经过老驴市和保安街,而是按照大石桥→北关大街(今东大街)→北门→城墙顶→东门,然后再与1922年的路线相一致。当然,这也只是曾经的路线之一。

笔者按照今潍坊城一带的相关地理实况进行测距,得出的结论是,1922年的城隍“出巡”路线长度最多不足9公里,1922年以前曾经的城隍“出巡”线路长度大致在10公里左右,当时却号称行程30华里,显然是有所夸大了。

途中多次停顿歇息民众争相拜中和

号称30华里的“出巡”线路全靠步行是一段不短的路程,因而每隔一段距离,“出巡”队伍都需要歇歇脚。于是在若干固定地点,事先设立若干处中和。即扎起三开间的过街穿堂席棚,张挂匾额、对联,摆设香案、供品、花草、盆景,扎彩门、彩坊,作为接待、拜祭城隍爷的场所。

据有关记载,能够得到确认的、设立中和的地点多达十六七处。县治前街、南门大街、南关大街、西南关大街、西关大街、西门大街、东门大街、坝崖街、北下河、东关大街、东四平街、老驴市、保安街、胡家牌坊等处都曾设立过中和。

城隍“出巡”至每处中和,都要停轿在穿堂内“稍事歇息”。这时,附近一带的头面人物及民众中随行许愿、还愿的孝子,还有那些身穿红色罪衣罪裙、胳臂下挂着盘香,为自己父母“赎罪”的“罪人”,都要赶忙在城隍木雕神像前下跪叩头,称为拜中和。可见,潍县的中和,实为城隍“出巡”途中享受祭祈的专用设施和器具的总称。

综合相关记载,笔者认为潍县城隍“出巡”专用的中和,名称含义应该取自“中和”一词不偏不倚、政治平和的含义。中和的场所含义则为对今故宫中和殿作用的借用,中和殿原称华盖殿、中极殿,在清代顺治二年(1645)重修后改称今名,为皇帝在举行大典前稍事歇息之处和朝廷演习礼仪的场所。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绘制的潍县城区地图上,有三条老街的标注名称完全相同,都称中和街。当代官方对它们地名来源的解释都一致:旧社会城隍“出巡”,设“中和”之地,故名。

从潍县城隍1922年的“出巡”路线看,西关和西南关的中和街都是必经之处,历史上都有可能设立过中和,老街因此而得名顺理成章。而东关的中和街则与“出巡”路线完全不搭边。不过,在漫长的明清时期,潍县城隍“出巡”路线多次变更的几率也是很大的。东关中和街一带也是有可能曾经设立过中和的。

新闻推荐

潍坊机场新添两台自助值机设备

日前,潍坊机场新增两台自助值机设备,已投入使用,市民自潍坊机场出行更加方便。使用机场自助值机设备时,旅客无需...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