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从保障基本民生到追求品质民生,里弄社区发生喜人变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旧改启动城市“微更新”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8-09 01:44 大字

“坐在家里吃饭,屋顶不停掉石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百米外的公共厕所倒马桶”“‘悬空老人’因为没电梯,好几年没下过楼”……

这些曾是许多上海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些居民饱受其苦。近几年,上海持续推动旧改工作,引入城市“微更新”理念,从保障基本民生到追求品质民生,一栋老楼、一条里弄、一个社区里,每天都生出喜人的变化。

收获脚踏实地的幸福

“等装修好,欢迎你们来我家参观!”58岁的朱红光语气里满是兴奋。

朱红光是上海市杨浦区武川路222弄居民。两年前,222弄小区7幢不成套房屋启动原地拆除重建改造。如今,这里已经建成3幢3层、2幢7层的成套独用居民住宅。6月底,居民拿到钥匙,正式入住,153户居民实现在老地方住进新居。

回想起住在老房子的50年,朱红光直摇头。“26平方米最多时住9口人。走在木地板和楼梯上,吱呀作响。坐在家里吃饭,屋顶不停地掉石灰。”

最让朱红光印象深刻的是整层楼厨卫共用。“每层楼的过道里,堆着各户人家的杂物,自行车、洗脸盆、旧报刊,什么都有。”他回忆说,家家在门口搭灶台,每到傍晚时分,袅袅炊烟弥漫在狭窄的过道。早上还要起很早抢厕所。

巨鹿路280-288号是百年老式里弄,距离繁华的淮海中路步行不过10分钟。因房型等原因,这里的15户居民曾多年使用手拎马桶。住在284号的乔阿婆手拎马桶用了70多年,做梦都想有个抽水马桶。

曾饱受困扰的还有静安区临汾小区的居民。楼里装电梯前,住在3层以上超过60岁的“悬空老人”共有1.3万人。83岁的张维珠老人膝盖有骨刺,上下楼梯很吃力。有一年老伴儿生病需要送医院,救护车来后,老人被抬着下楼梯,“每走一步都费劲”。楼里有对80多岁的老夫妻因为出入不方便,好几年都没下过楼。

近年来,上海多渠道、多途径地改善市民居住条件。2017年至2019年,全市共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47万平方米;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住宅实施改造,解决“如厕难”问题;老小区“量产式”加装电梯,房管部门将审批事项由46个压缩到15个,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已经完工投入运行的老小区加装电梯328台,正在施工的205台。

如今,朱红光拥有了超过70平方米的新房,独立厨卫,还有阳台;乔阿婆几十年拎马桶、倒痰盂的日子成为历史;有了电梯,张维珍老人可以每天下楼买菜,锻炼,感受着脚踏实地的幸福。

加载生活功能和美学

品质生活不仅限于基本的民生保障,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止于满足“有没有”,更看重“好不好”。如今,一栋老楼、一条里弄、一个社区,有限的空间内加载了更多的生活功能和生活美学。

临汾小区加装好电梯后,张维珠老人发现,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楼更有人情味儿了。

居民在一楼自发打造起“友邻共享空间”——刷成黄白相间的墙面上,挂着几把备用雨伞、印有垃圾分类宣传标语的家用购物袋、胶带等常用工具……

巨鹿路280-288号的15户居民在告别手拎马桶后,又收到好消息——他们拥有了自己专属的公共会客厅“巨鹿共益空间”。

以前,居民住房空间狭小,缺少活动场所。现在,“巨鹿共益空间”既是党建活动站,也是便民服务点、公共大客厅,15户居民有了日常会客、活动和休息的场地。

2016年,上海启动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聚焦与社区居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空间。大到一个老年服务设施、幼儿娱乐设施的建设,小到居民楼楼道的打造,甚至一个自行车棚环境的改善、健身步道的优化和便民维修摊点的设计,居民们和社区规划师全程参与。

这个过程中,邻里交往更密切了。有的社区居民自发建立起志愿者团队,共建共治共享,爱护家园的主动意识更强了。

家门口过上诗意生活

老旧小区老年人口占比大。去年11月,上海针对一些老人有养老需求,但又不愿离开熟悉的小区,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首选模式,老人们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有品质的养老服务。

里弄闲置绿地变成亲子乐园、石库门拥挤的弄堂里现身宽敞“大客厅”、社区涂鸦增加新风尚、传统菜场变身一站式社区生活中心……在更多旧里弄、老社区,共享客厅、睦邻中心、亲子乐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成,回应了居民的新期待。

对于潍坊社区的居民来说,新装修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是一处值得炫耀的“宝藏”。这里图书馆、书画培训中心、海派旗袍工作室等一应俱全,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爱好书法的潍坊社区退休职工施文汉,得知活动中心开设了全公益硬笔书法班后,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老师,每天义务指导小区居民练习书法。

“社区是我们的家。在这里,像我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施文汉举例说,有全职妈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长定期为小朋友办故事会、读绘本;有文艺爱好者利用空余时间在活动中心的剧场,带领团队排练自编自导的小品等,深入居民区其他街镇进行演出,成为社区居民身边的“大明星”。

“我们有了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家园,生活更有诗意,每一天都过得欢喜!”施文汉说。阳光透过活动中心的玻璃门洒下,照在他充满笑容的脸上。

新闻推荐

路灯三天两头“闭眼” 存隐患

8月4日、5日,记者走访了城区部分路段发现,有的路段路灯一段亮一段不亮,有的路段个别路灯处于“罢工”状态,有的路段...

潍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潍坊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