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门非遗工艺课程进聋哑学校,让学生就业有了根本性变化 非遗,改变他们的人生
李林峰正聚精会神地制作刺绣工艺品《秋趣图》。□ 本报记者 杨国胜 张蓓
3月31日,在山东全影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21岁的李林峰正聚精会神地制作刺绣工艺品《秋趣图》,虽在试用期,但工资已达到了2000元,转正后将和这里的员工同工同酬。
李林峰是潍坊聋哑学校2019年的毕业生,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潍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一毕业就有好几家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他第一次接触刺绣是2014年在学校的非遗课上,学习刺绣的过程漫长枯燥,但是想要改变生活的梦想让他坚持下来,并展现出了极高天赋,6年来多次获得省市级大奖。
时间拨回20多年前,李林峰的父亲也曾是潍坊聋哑学校的学生,但当时学校并没有非遗等专业课程,毕业后由于缺乏谋生技能,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40多岁就满身伤病,失去了劳动能力。
正是李林峰父辈这批毕业生的人生经历,促使了潍坊聋哑学校非遗课程的引进。“过去,我们和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一样,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问题,无法赋予学生与社会需求、自身就业需要相适应的能力。”如何打造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实现稳定就业、终生就业、持续成长的专业?潍坊聋哑学校职教部主任陈福民陷入了沉思。
潍坊有丰富的传统非遗资源,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专注力好,身心特点与非遗工艺实践性和技艺性高的特点十分契合。基于此,潍坊聋哑学校从2006年开始试水,开设刻瓷、装裱等工艺课程,从此便在非遗课程资源建设、非遗教学实践创新以及非遗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长达14年的探索。
面塑、烙画、剪纸、刺绣、核雕……如今,学校已开设11门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工艺课程,并签下16个工艺美术大师为外聘教师,采取“跟师学徒”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针对听障学生的、手工艺学研产销一体化的终生职业直通车模式。
“有了非遗课程,像李林峰这样的孩子,就不用再从事和他的父辈们一样的重体力劳动。”陈福民说,通过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由传统工人向高端型、技能型手工艺人转变,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除了开设课程,学校还将目光放在了校外。陈福民带着这帮孩子,走进文展会,走进世界老年旅游大会,搭平台、找机会,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同时,借助市工艺美术协会、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等行业力量,建立传承基地和市级联盟,让学校的非遗教学、学生非遗手工艺品的出售、学生的就业等有了保障。
“下一步我们非遗职业教育重心还是在校外,整合政府、行业、民间三方力量,给孩子们打造一个创业的平台。”陈福民直言。
十笏园非遗空间就是“校外”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潍坊市打造的一个集保护、传播、交流、展示、传承、研学、培训于一体的非遗空间。去年8月,潍坊聋哑学校非遗手工艺传承中心项目成为潍水非遗合伙人,进驻非遗空间。在这里,除了补贴外,他们还能享受专业化服务、新媒体流量支持等扶持,将实现文化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转化和提升。如今,每逢周六歇班,李林峰都会来这里,由工艺大师手把手教学,实现技能再提升。
目前,潍坊聋哑学校毕业生从事非遗手工艺行业的人数占比30%。其中,47名学生被红木公司、雕塑公司等知名企业录用,还有21名师生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拥有了中级专业职称。通过学校调查分析,非遗行业毕业生初期与其他行业毕业生收入基本持平,三年后收入高于其他行业25%。2018年,该校获得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新闻推荐
为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潍坊市人社局组织举办“才聚鸢都——直通名校”高层次人才网络招聘会。...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