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里看“产业扶贫”

潍坊日报 2020-01-20 09:23 大字

□本报记者何赛

通讯员高亮

1月18日,临近春节,天气寒冷,可是在坊子经济发展区马司二村的扶贫大棚里却温暖如春,这里的西红柿色泽鲜艳、长势喜人,吸引了不少路过的散客进棚采摘。

大棚的承包方伟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栋介绍:“今年两个大棚共种植了2000余棵普罗旺斯西红柿和2000棵千禧小柿子。”由于大棚紧靠北海路,采摘体验十分便利,他们的西红柿基本不用上市场,“今年预计能收入30万元,可以上缴扶贫收益4万元。”

同样是发展西红柿产业,在黄旗堡街道的西红柿小镇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这里,黄旗堡街道投入了近13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了6个西红柿大棚,依托“逄王一品”有机西红柿品牌,通过兴逄、逄王等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用心经营,产品供不应求,一年可上缴扶贫收益9万多元,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带来了源头活水。

作为扶贫大棚的经营管理方,兴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顺治告诉记者,他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把扶贫大棚经营管理好,依托“逄王一品”西红柿小镇的规模优势,能保障项目经济收入,让周边贫困群众持续受益。“2019年,黄旗堡街道又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2万余元,新建西红柿大棚15个,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周顺治说,这些大棚建成使用后年收入八九十万元左右,用于扶贫的收益可达21万元,可以惠及96名贫困群众。

“将产业扶贫作为增强扶贫对象造血能力,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先后统筹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80多万元,实施了24个产业扶贫项目,其中5个光伏项目、19个设施农业项目。”坊子区扶贫办副主任史建炳说。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依托玉泉洼、金润农业、西红柿小镇、水墨庄园等有实力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对设施农业扶贫项目进行经营管理,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健康运营。截至目前,所有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实现扶贫收益189万元,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史建炳说,为鼓励扶持贫困村发展农业园区,坊子区还出台了相关政策,2016年以来,为石坑、肖家、岔子官庄3个省定贫困村落实农业园区奖补资金19.41万元。

新年伊始,在坊安街道肖家村,农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碌着。投资80余万元建设的扶贫产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该园区的18个农业大棚由玉泉洼农业专业合作社托管,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每年可实现扶贫收益7.5万元。

新闻推荐

潍坊市全力做好春节期间粮油市场供应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瑗通讯员陈西国)春节将至,针对群众节日需求和市场供应特点,潍坊市发改部门立足职能转换,始终把重...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