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建设

潍坊晚报 2019-10-13 09:15 大字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发展,开阔了城市布局,城市有了固定的维护资金来源,设置了专业维护队伍的同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陆续有了发展,城市道路开始沥青路面改造,城市排水转入地下,城市自来水、公用交通建设开始起步。

旧城成为商业区城郊发展工业区

1952年,地方国营大华机器厂由坊子迁入市区,在白浪河以东、东关坞以南方圆近1平方公里处定点建厂。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华机器厂改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划归国家一机部管理。

当年8月,鲁明造纸厂(后改名潍坊造纸厂)由城南大崖头村,迁入市区邻近白浪河东岸紧邻潍坊柴油机厂定点。随后,在两厂以北定点开建工人新村。与此同时,专区所属商业系统的百货、土产、五金、木材、石油、粮食、油脂等20多家专业公司,先后沿铁路线以南建设仓储物流区。

到1958年,作为全省6大钢铁基地之一的潍坊市,又在旧城东郊、西郊建成6个钢铁厂。而后,昌潍医学院、师专、农校、护校、地委、专署行政机关也相继在东风东街、胜利东街定点。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潍坊市建成区面由解放初期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近20平方公里。当时,已经形成了以旧城为商业交通中心,工业区分布在旧城郊东北、东南、西郊,仓储区在铁路南,行政文化区沿东风街、胜利街向东发展的格局。城市的扩容迫切需要增加城市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

1960年地方国民经济调整中,潍坊市开始有了第一支专门从事城市建设与维护、编制定额为160名的市政工程养护队。1963年,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开始征用工商业附加税、公用事业附加税和城市房地产税(简称“三个附加或三项费用”),作为城市维护的固定资金来源。在建立规章制度保证现有市政基础设施正常养护维修的同时,各项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陆续得以发展。

开建多条沥青路排水设施转入地下

1948年到1958年前后,市区扩展城市道路,相继开辟了25条主次干道,到1965年,其大多数还是“土路加排水明沟”式的初级路面。

从火车站到若飞桥,全长2.5公里的和平路,从1953年开始,连续两年由青岛市政工程处设计、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帮助潍坊市施工,建成了第一条沥青路。当时潍坊市除了建设局有几名技术人员,既无专业队伍更无机械设备。而后,潍坊市成立了市政工程养护队,设置了两个工程中修组,一个油工组,逐步增添了筑路的机械设备,并派员到青岛市学习了修筑沥青路面的工艺操作,1960年叶挺街(今东风街东关段)拓宽改建沥青路、1964年连续两年改建胜利街沥青路,做到完全自己完成。到1965年底,市区内25条主次交通干道已有和平路、胜利街、健康路中段、东风街东关段以及城里的胡家牌坊街、曹家巷等6条建成了7公里沥青路面。

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与改造,旧潍县城原来的排水,大致是依靠城区中高周低的地面、利用城区湾塘、环城的月河蓄水、最终排水入白浪河的地上自然排水体系。解放后一直沿用旧城遗留的排水故道。1950年拆除东关坞东围墙,填平围墙外的护城河及其通虞河流经的老沟、黄麦瓤沟,改建地下排水。1952年开辟胜利街,填平南月河,建成暗渠。而后,和平路改造、胜利街延伸、叶挺街拓宽,均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成了雨污混流的下水道。到1965年,城区虽然有了新建道路的暗渠、管道排水设施,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大多数道路明沟排水,雨季到来,道路泥泞。当时的市民,大都有一双趟雨、拔泥的短水靴。城关偏街小巷的低涝洼积水的住宅区地段,大雨到来还需要抢险排水。新组建不久的市政养护队,成立了3个班组,有30多名工人专门做下水道疏通维护,人们戏称他们是城市“地下工作者”。这些同志平素在已建成下水道的路面上,用长20多米的竹辟子,通过路面的检查井和雨水斗口,伸进地下管道来回拉拖,将沉积在管道中的污泥移动到井子里,然后用能兜住污泥的铁锨掏出井子,用地排车运走。除了平素要到地下清淤,大雨行时,下水道维护人员还要穿上雨衣水靴、带了手电筒冒着暗渠内空气污浊的危险,在地下湍急的水流中,检查雨水的排放情况。

当时,下雨就是无声的命令,养护队的领导和七八十名基干民兵,不用下通知,不管白天夜晚,自动到队部集合待命,发现了危情,立即出动抢险。就是靠了这些“城市地下工作者”,城区居民才能确保平安度汛。

居民喝上自来水市区开通公交车

旧潍县城里古来缺少甜水井,老百姓习惯饮用白浪河水。解放前在火车站附近的裕鲁染料公司解放后恢复生产,长期的生产污水排放,导致地下水源污染,南关一带居民饮用的井水泛黄色,气味不正。1952年,潍坊造纸厂迁入市区白浪河畔,其用氯化碱漂白原料的污水不经处理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随着城市工业发展,白浪河污染日趋严重,鱼虾断绝,河水奇臭,已不能饮用。1958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潍坊市兴建自来水工程。1960年自来水公司成立,第一处储水池200立方米在东郊的樱南村建成,打深井4眼,建输水管道8.3公里,给水站16处。1961年日供水3000吨,城区居民首次用上了自来水。水站设在居民区街道路口,居民从家中来接水吃。当时市区大多数居民还是用倒虹吸式机器压井取水,市民在上班前或下班后,到井前排队担水。

1956年开始,由山东省汽车运输公司潍坊分公司开辟,购置客车2部,行驶火车站至人民医院,营运路长6公里,年客运量7.73万人次。1959年市区营运移交市运输公司,1966年公司成立公共汽车队,营运线路增至4条,由火车站分别跑人民医院、坊子、大于河、寒亭,总长49公里,有公交车6部、机动三轮4辆、人力三轮55辆,年客运量达到121万人次。而后,公交车辆逐渐增多,人力三轮淘汰,直到上世纪70年代,长期运营老4路的格局未变。这一时期,人们代步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

电话进潍县最早是在1912年1月24日,当时的电话,线路通县公署、西大营与团防局。1932年,潍县开办长途电话局,通各区公所。当年,省办电话公司成立,设有交换机1台、电话300门,潍县开始有了市内电话。最初的电话是安装在室内墙壁上的由两个木匣子构成的足有2尺高的“庞然大物”,被人们称做手摇磁石电话机。使用电话前要事先与电话公司的总机打招呼,说明我要接通电话的单位,然后由总机接通。如果有长途占线,有时半小时接不通一个单位。从1948年潍坊解放后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在机关、大中工商企业普及应用的还是这种旧式电话。而后被数字拨号的程控、半程控式话机逐渐取代,很长时间,电话只是公用。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是在改革开放后90年代前后的事。

陈瑞曾

新闻推荐

坚持全员招商 注重招大引强

奎文区动员部署“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百日会战本报讯10月10日,记者了解到,在近日奎文区召开的重点项目观摩点评会议...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