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海洋的远航与求索

潍坊日报 2019-09-06 09:05 大字

潍坊市籍著名作家穆陶先生披沙拣金,博采众说,伏案八载所成之53万字长篇小说《戊戌变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被第十届茅盾文学评奖办公室列入参评入围作品,但最终惜未获奖。第十届茅奖评选范围,是2015至2019年四年当中全国出版的约两万部长篇小说,入围是千里挑一。《戊戌变法》于去年夏出版后,出版社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多位评论家在《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等重要报刊发表书评。8月24日,作家出版社举办的《戊戌变法》新书分享会,在第25届北京图书博览会举行。

从文学史角度看,作家创产文学名著,不单因其鸿篇巨制,尚须具备能否描绘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强力探索人性的心灵边界,独树一帜的文体出新的能力。如此品质才能做到:时代要求与历史风貌结合,现实主义与艺术追求融合,价值导向与文学贡献相合,以独到的历史识见和精神的渗透,给读者以巨大的生活滋养和觉悟启迪。

穆陶在写作期间,全身心潜进浩如烟海的新旧史料和两个甲子以前的生活之中,孜孜求索,凭着广博的文化素养、深厚的传统文学积淀及丰富想象力,终将思考与感受转化为文字。

阅读《戊戌变法》,会自然感受到其中的意涵、教益,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节点的把握与洞察。通过作品,向我们展示出令人颇感新颖而深刻的道理:

一、时代大波,精英迭出。晚清之际,列强环伺,对衰弱的中国虎视眈眈,纷起蚕食鲸吞之心。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洋务派张之洞,戊戌六君子等,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精英阶层在各自领域积极进取,找寻富国强兵、君主立宪、科学实业、新式教育之路。

作品中浓墨重彩描绘的谭嗣同,本是富家子弟,父亲任湖北巡抚,自小衣食无忧,教育良好。19岁起闯荡神州,观察风土,结交名士,增广见闻。此后他在家乡参加举办时务学堂,学会,办报等,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为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而上下求索。当戊戌变法因袁世凯向慈禧告密而失败后,皇帝被囚禁,同党被捕,谭嗣同明明能走,却故意留下来不走。他认为国家贫弱之时,当有勇士赴汤蹈火,才能震撼国人,唤醒民众。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开通民智,牺牲一个伟大的生命,成为值得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

戊戌变法点燃的火种,为13年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变革的基础,也成为五四运动的前奏。

二、社会变革,国外介入。小说着墨于上层各方面的操作博弈、言行作为,国外势力也关注和介入到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在康有为逃往境外后,谭嗣同本就可以出走,但他在日本使馆将未出版的诗集和文稿托付给梁启超,决意留下献身,“去留肝胆两昆仑”,以捐躯报国来唤醒民众。

自戊戌变法肇始的国外势力介入中国政治变革,再到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全国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并领导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及以后的革命,国外势力助力中国政治进程越来越明显。中国是占当时人类百分之三十人口的腐朽老大帝国,较发达国家对其干预和影响不可避免。广大海外侨胞也自戊戌变法始,积极捐钱资助康有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支持推动国内变革。

三、草蛇灰线,人满为患。小说第一章从1888年写起。康有为时年31岁,屡次赴北京参加乡试不第,借此机会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但受阻未达,小说由此拉开了序幕。到1895年,康有为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一直到戊戌变法,这条康梁主线时明时暗,而又环环相扣。这是明的线。

还有,就是人满为患大环境下草蛇灰线的暗线。在小说阅读过程中,时时会感受到密集、紧张、博弈的残酷,救亡图存的压迫感。

在康有为1888年首次上书变法的前24年,一场空前的农民起义刚被平息。根据“户部清册”记载,太平天国爆发前的1851年,中国人口膨胀到了4.3亿。至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剧减百分之四十。自太平天国失败,再到戊戌变法,仅仅过了30余年工夫,中国人口又再次膨胀到了四亿!

文学是人学,亦当关注人的数量,以及人口密集度暴增,对人及社会行为的塑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明代以后,中国的首要国情就是人口过多,以及人口过多导致的生存竞争和强化统治压迫,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要知道,我国自隋代开始通过科举考试录用人才时,全国才4000多万人口,优秀者的出路,就是去考取那六部、几百个州郡、1000多个县的官职。然而自明代中后期,水稻优良品种和玉米、地瓜、土豆等国外高产农作物,渐渐入境传播,国人较稳定地吃上饭,人口即迅速从明代后期的一亿人口,跃上了两亿、三亿、四亿的大台阶。于是土地超载,官位奇缺,而士子的科举进身之阶,仍然是一千年前那么些州县,人口增加十倍,等于考录的难度加大了十倍。洪秀全、康有为等知识分子,都曾屡试不第,萌生鼓动变革之心。统治阶层则只能靠加强专制、愚民和文字狱维持统治,致使社会各方面僵化落后,社会矛盾频发。

四、深入内心,精致叙述。穆陶先生多部长篇小说获得过省和全国文学奖项,亦曾被评论家誉为文坛历史小说的“婉约派”。人们往往关注到穆陶婉转含蓄地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疏忽他的小说:既发微探幽又明辨事理,既结构严谨又酣畅淋漓,既镜头感强又钻进内心,既含思想性又具诗性。

尤其重要的是,他坚持摒弃长篇历史小说常见的那种干瘪的史料化演义套路,那种让人觉得是隔岸观火的外观性、表面化的拔高夸大描写,转而深入人物内心,进行省视,以精致美妙的语言、高难复杂的叙述,刻画众多人物,塑造那个时代,读来感同身受。

小说在每章之后,都有“镜史氏曰”。这镜史氏出来提纲挈领地进行点评,总结全章,会使读者顺利地体悟重点,举一反三,明辨事理。小说开篇的那首《沁园春》词,是对全书所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及愿景:

鼙鼓惊天,歌舞华筵,雨雪北风。阅千年史笔,连篇累牍;吃人见血,牙齿峥嵘。拍案奋发,生死度外,碧血赤心试剑锋。回首处,犹雨歇云幻,迷雾重重。

几时天下为公,大同梦桃源水流声。探天人奥义,风云际会;捐躯报国,多少英雄。败贼成王,千秋功罪,尽付古今月旦评。待凝目,看江山万里,共沐春风。

厚重的《戊戌变法》,不一定是畅销书,惟愿是长销书,常读书。

新闻推荐

宝通街白浪河桥重建工程竣工通车

日前,由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承建的宝通街白浪河钢架拱桥老桥拆除重建工程施工全面完成,目前主体道路已经开放...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