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新征程“最强大脑”推动创新 向世界科技强企迈进

山东商报 2019-09-04 09:53 大字

过去两年中,潍柴科技创新已实现5大突破。过去两年中,潍柴科技创新已实现5大突破。在恶劣的天气中坚持工作的潍柴人。在恶劣的天气中坚持工作的潍柴人。2005年以来,潍柴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了一次次激荡人心的突破,回望历史的脚步,董事长谭旭光将其比作一场“寂寞的长跑”,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前赴后继,甚至为此付出生命。如今,为实现集团总体战略目标,潍柴也拟定了新的科技创新战略,将在2030年跻身世界科技强企。专题撰稿记者张冠超

斩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潍柴科研长跑再出彩

“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充满艰辛的伟大科技事业。这是一场‘寂寞的长跑’,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不舍昼夜,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

7月25日,潍柴集团科技创新发展暨科技奖励大会在潍坊大剧院召开,重奖企业近两年涌现出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优秀团队。

会上,潍柴董事长谭旭光将科研工作比作一场“寂寞的长跑”,并宣布将要加大正面激励、增量激励、及时激励,打造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薪酬水平,让创造价值的科技人才真正实现价值、名利双收。

据了解,潍柴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年初刚刚斩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继2005年推出高速大功率发动机“蓝擎”,2007年自主开发ECU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后,潍柴在科研领域再次取得重大核心突破。

谭旭光表示,过去两年中,谭旭光强调潍柴科技创新已实现5大突破,在全球研发体系建设加速完善的同时,产品结构向高端和全系列拓展,市场结构向全球、全领域拓展,业务结构向产业链一体化延伸。

如今,潍柴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动力行业的高度关注,但时间若退回至本世纪初,潍柴还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谭旭光曾回忆,本世纪初,潍柴尚没有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产品,有一次他到欧洲一家世界顶级发动机公司参观,发现对方竟然提前规划好参观路线,把关键地方盖住,生怕被“偷师”。

潍柴的长跑正是从那时候开始。2003年,公司开始招兵买马启动蓝擎发动机的研发工作,项目投资总金额高达两亿元,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2005年3月,“蓝擎”在潍柴横空出世,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欧Ⅲ排放的12升高速大功率发动机,终结了“外国心”驱动中国车的历史,潍柴也借此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

青年担纲“三高”试验队

极端天气不畏缩

为推动蓝擎尽快批量生产,潍柴2005年成立了国内首支“三高”试验队。

所谓“三高”,是指在高温、高原和高寒区域,“三高”试验队的主要工作,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进行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测试,这也是潍柴发动机研发的最后一环。

潍柴“三高”试验队队长吕文芝告诉记者,在普通人极易出现缺氧反应的青藏高原,试验队一趟来回就需要十几个小时,常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而在地表温度超过80°C的新疆火焰山,试验队为获取发动机动力性和可靠性的试验数据,往往一待就是个把月。

与高温和高原反应相比,极寒要更加难耐。吕文芝介绍,在气温低至零下45℃的黑河,队员们每天要在凌晨四五点钟爬起来工作,趁气温最低的时候爬进冰冷的驾驶室完成部分关键试验。

“标定的时候,工程师操作要用笔记本,根本不能戴手套,几个小时下来,每个人的指头都冻得像胡萝卜,还有队员试验中不小心碰到零下40度的车架子,手上瞬间就被粘掉了一层皮。”吕文芝回忆。

潍柴“三高”试验队成员全部为80后、90后,平均年龄不到30岁,自成立以来,参加过这支队伍的潍柴人超过900人,累计开展1900多天的特殊环境试验,行驶里程达110多万公里。

在科研成果上市前的“最后一公里”中,也有人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2011年10月,“三高”试验队的丰东旭、于超和赵蒙生,在青海格尔木试验途中不幸遇难,最年轻的只有26岁。

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艰辛付出,为潍柴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截至目前,潍柴“三高”试验队已完成上万组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标定工作,形成各类试验报告400多份。

在此基础上,潍柴申报各项技术专利90多件,制定企业技术标准及各种技术规范100多项,建立起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发动机试验规范和数据库,目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斥资百亿提升研发实力

打造动力行业“最强大脑”

“技术是混不出来的,是靠干出来的。”

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谭旭光看来,要让科研人员有奋斗的激情,企业必须提供创新的土壤,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而在潍柴,对科研人员的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

有潍柴研发人员告诉记者,在潍柴,每个博士都由董事长谭旭光亲自面试,待遇也是在职级体系之外。收入方面,他虽然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但表示这里的研发人员酬薪是国内同行业中最高的,他在潍坊安家置业不存在任何压力。

此外他还回忆,早先潍柴研发大楼的停车场都是给研发人员预留的,管理层想要停车都必须停在别的地方,后来企业私家车越来越多,各部位陆续开始将停车场挪到别处,研发到最后才让挪了一部分。

在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85后”博士孙楠楠也对此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潍柴给科研人员的资源支持可以说是没有上限,从硬件到人员、资金配置,只要我们提出了合理要求,公司都会去满足。

财务报告中的数字也直观反映出潍柴对研发的重视。公开报道显示,最近10年,潍柴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仅发动机板块研发投入就超过150亿元。

2018年,潍柴发动机板块研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已达到5.1%,占三项费用比例达到42.3%。而近日,潍柴核心上市公司潍柴动力公布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至36.0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87%。

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是研发投入的重要部分。2017年夏天,潍柴召开科技创新奖励大会,拿出1亿元重奖科技创新人员及创新项目,这次奖励大会的奖项设置对标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且多数奖项奖金高于国家奖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截至目前,潍柴国内研发人员已从2008年的250人增至目前的4300多人,形成了行业“最强大脑”,并促使企业科研实力大幅提升,所拥有科技专利从2008年的300项,一跃增至现如今的3150项。

科技创新“三步走”

2030年跻身世界科技强企

如今,潍柴已通过自主研发打造了中高速发动机并举、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并重的全系列产品平台,发动机排量涵盖2升到579升,功率覆盖18kW至10000kW,成为全球产品线最全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

市场数据作证了潍柴的竞争力,潍柴动力2019年半年报披露,潍柴动力销售轻型发动机7.0万台,同比增长17.7%;销售WP9H/WP10H/10.5H发动机4.1万台,同比增长35.8%;销售12L、13L发动机13.8万台,同比增长21.6%。

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换来对手的尊重,记者了解到,上文中谭旭光提到的那家欧洲顶级发动机公司,如今不但不再提防潍柴偷师,还主动邀请谭旭光到企业的核心产品区参观,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此前,潍柴确立了2020-2030总体战略目标:2020年传统业务要超越世界一流水平,2030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2025年前实现收入1000亿美元,2030年前实现收入1万亿元,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强企,进入全球行业前3位。

而围绕该战略目标,谭旭光近期又公开潍柴2020-2030科技创新战略,将分“三步走”,即第一步,2022年科技创新能力迈向世界一流;第二步,2025年突破一批别人拿不走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前瞻性、基础性和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第三步,2030年跻身世界科技强企前列。

“星光不负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随着迈向世界科技一流的号角全面吹响,8万潍柴人已经掀开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加快交易银行转型 潍坊银行“链赢通”实现多赢

□李士庆唐锋为推动潍坊银行对公业务向交易银行转型发展,深耕供应链金融体系建设,潍坊银行研发上线了“链赢...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