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夥巷又称为“县过道”

潍坊晚报 2018-12-02 10:19 大字

民国时期,潍县衙门二门外的那条向东夥巷,本地人俗称县过道,系其位于潍县衙门大院内、为官民共用通道而得名。笔者在50年前路过这里时,各住户门框上方悬挂的铁皮制红底白字门牌上,标注的正式名称已经是县过道。

清代县丞宅外通道为县过道最初形态

潍县衙门建筑群,在清代包括知县、县丞、典史三位官吏居住的宅院,分别称县宅、县丞宅、典史宅。三位官吏离任时,都要搬离各自的宅院,由继任者迁入。县丞,为辅佐知县的官吏,主要职责是文书、官仓和监狱管理等;典史,为知县的属官,掌管一县的缉捕和监狱等。

当然,属于县尹署组成部分的其他工作人员就没有这样的资格和便利,只能另寻他处居住。传统时代,我国各级官署的工作人员又称衙吏、衙役。潍县的衙吏、衙役是否集中居住未见记载。笔者在江西赣州曾寻访到一条古街巷灶儿巷。赣州灶儿巷,明代称作姜家巷。清初时很多衙吏、衙役在这里集中居住,而衙吏、衙役的统一制服是黑色,黑色又叫皂色,所以人们也把衙吏、衙役叫做皂吏、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皂儿巷后来演称灶儿巷。

乾隆年间,县丞宅位于潍县衙门建筑群的东北角,为一处不与衙门大院相通的独门独院。院门坐落在宅院的正南方。县丞去衙门,须向南经过仪门外院墙的东南角,沿常平仓北沿和西沿、甬道东院墙,南行至“东莱首邑”牌坊处,再折向北行方可。这条通道是县过道的最初形态。

到了民国时期,衙门甬道旁的东、西院墙以及县丞宅都已不复存在。县丞宅原址已经是潍县看守所和平民工厂所在地。看守所和平民工厂的南面有一处小广场,都已经是衙门大院的组成部分。自小广场南沿向西,可以直接到达大堂前月台的东台阶下。

原县丞宅外的通道也已经是衙门大院的组成部分。自小广场东南角南行二十来米,是一处丁字岔口,折向东便出了衙门大院,继续向东可以通向附近的郭家巷。折向西十几米后转向西南,切过一处小湾塘的东南角(长度在二十来米)后折向南,南行二十来米再折向西,过常平仓北沿(长度在二十来米)继续向西,可直达衙门二门内的甬道。也可以再折向南,顺常平仓西沿(长度在十几米),过与衙门二门门楼并立、且高度稍低的另一座门楼后就出了衙门大院。折向西马上就是衙门二门外的甬道。

这条通道在民国时期的官方标注名称是向东夥巷,民众则俗称县过道。这条通道以及通道北端、衙门大院内的小广场,都见证了城市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县过道和小广场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县过道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7月底,晋军逼近潍县,并围困潍县城和潍县东关坞。中央军分别以一个旅和一个团镇守潍县城和东关坞。因为发生误会,潍县县政府变得空无一人。潍县商会便与地方士绅共同成立临时保安委员会,简称保安会。保安会先后为中央军镇守部队筹措军饷4.3万银元作为城防及粮饷开支费用,并出资三千银元慰劳镇守部队,组织潍县城士绅和东关坞各酒店平粜存粮,积极反围困。半月后,晋军失利退却,当地治安恢复正常。保安会自行撤销。

当时,潍县城镇守部队司令部设在衙门。保安会设在潍县商会。商会位于今潍城区十笏园街区魁星楼以北小广场东北部一带。从商会步行去衙门大堂,路程不过400米。正常路径是出商会,沿胡家牌坊街向西,再向北进入县政府大门,经过二门、戒碑,可直达大堂。

围困期间,衙门是城外晋军围困部队炮击城内的首要目标。为躲避炮击,求得心理上的安全,保安会人员去司令部办理事务,不敢走大道,而是在胡家牌坊街折向北,经过平时寂静、偏僻的郭家巷、县过道和小广场到达大堂东台阶下。

8月7日下午,在隆隆的炮声中,保安会总务股主任毛寄尘、文牍股主任丁叔言手拉手互相壮胆,沿着这条心理上更安全的路线,步行去司令部商谈部队面粉供应问题。行至郭家巷南口,看到一人从北面急匆匆跑来,告知巷子北头刚刚让炮弹炸死三人,炸伤一人,他要去给伤员请大夫。

毛、丁二人继续沿县过道前行,过县过道北端小广场,尚未到达大堂,就看到七八枚炮弹像一群乌鸦,自西南方掠过树梢,直扑衙门而来。马上,伴随着爆炸声,大堂后面尘土飞扬,屋倾梁折之声传入耳中。爆炸点离他们不过一二十米。

可见,炮弹打得没那么精准。郭家巷和县过道也不是什么安全通道。

县过道北端的小广场,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相传早在清代,县过道北端的小广场就是一处夜宵市。那时,知县有时在夜晚审理案件,不少班房也配合知县加班公干。案件相关人员夜间到衙门探听消息、等候结果。一些走街串巷卖夜食的小商贩,便瞅准商机到这里叫卖,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夜宵市。

每到夜晚,小广场上到处灯火点点。小商贩们肩挑、手提,各自用箢篼(柳编用具)、“茅囤”(草编用具)、食盒、木制盘子等五花八门的装具盛着各自拿手的食物,用灯笼、罩灯等照明,在固定的位置设点摆摊,叫卖声此起彼伏。他们按不同季节,叫卖不同的食物,品种多且价钱实惠。比如盛夏多为清凉食品,有各种各样的凉粉、麻汁面、刀切糕、粽子、火烧、包子等,远近闻名。附近民众也喜欢光顾。这处夜宵市,持续至七七事变以前。衙门院内开夜市,也够亲民的。

1951年,县过道北端的小广场已经是潍坊市公安局机关内的东操场。在潍坊市当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4月2日集中逮捕行动结束后,许多落网罪犯押解、集中到东操场,密密麻麻就地而坐,听候处理。操场四角摆着方桌,架着机枪,防止他们暴动。

县过道改称红旗西巷是一条普通背街小巷

近五十年前笔者路过县过道时,这里已经改称红旗西巷,东口北墙上悬挂着标注有“红旗西巷”字样的白底红字长条木牌,但住户门框上方悬挂的铁皮制红底白字门牌,仍然标注着“县过道某号”的字样。

自红旗西巷、红旗南巷(住户门牌标注郭家巷)口向西5米左右、折向北3米左右、再折向西80米左右,就到了前面所述的丁字岔口,向北原来去往小广场东南角的过道已经成了死胡同。向西的情况则与民国时期的情况大致相同。只是不见了那处小湾塘。过了常平仓原址北沿后已经不能继续向西直达衙门二门原址内,一道院墙堵住去路。只能折向南,然后出巷口折折向西,与衙门二门原址外的向阳路相接。照片上所见民国时期位于该巷口的那座门楼,也已不见踪影。

当时,我看到的红旗西巷(住户门牌标注县过道)曲折多弯,宽度在两米左右,两旁民居密度不小,门口很多。东端折弯处向西正对巷子开门的那户人家养着一条大狼狗,听到有人路过就“汪汪”大叫几声后,小巷又归于沉寂。

对照现在的地理实况,当时红旗西巷(县过道)加上多处折弯,实际长度大致也就在160米左右,已经是一条普通的背街僻巷,面貌与城里其它古旧街巷没有什么区别。

文/图王瑞甫

新闻推荐

鲜花棉衣 这个冬天很“温暖”

潍城区百名环卫工人收到爱心组织的捐赠11月29日上午,来自潍城区的100名环卫工人收到了潍坊浙江商会捐赠的保暖卫衣、...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