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建筑物的变迁与现状

潍坊晚报 2018-12-02 10:19 大字

①县治前街原址今为潍城区向阳路的东风西街至城隍庙街—胡家牌坊街段。

②县门口原址今为潍城区向阳路的城隍庙街—胡家牌坊街至十笏园文化街区北沿段。

③县过道原址今为十笏园文化街区北沿、关帝庙后街一带。

县治前街、县门口、县过道三处老地名,名称的改变在抗战前就开始了。其地理实况的彻底改变则起自1982年,用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来描述并不为过。笔者目睹了这些地理实况的改变,原址如今仍然基本以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为主。

县治前街名称几经变化后为向阳路的组成部分

1937年,县治前街、县门口、二门内通衙门大堂前的甬道标注为县府大街。这是县治前街第一次改名。但第二年1月10日,日寇即侵占潍县城区一带。4月,日伪成立“潍县县公署”,汉奸县长称“县知事”。不久,衙门大门门额上的《潍县县政府》匾额就改署《“潍县县公署”》。县府大街是否改回县治前街原名,则不得而知。

1945年,县府大街与近似位于一条线、也都是潍县城纵向中轴线上的田宅街、南门大街并称中正路,有人也称中正大街。

1948年4月,潍坊特别市将中正路更名为博古街。博古街是潍坊特别市为纪念“四·八”空难烈士,用烈士之一博古的名称命名的街道。这是第三次改名。这次更名后设置了路标和门牌。博古(1907—1946年),即秦邦宪,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1965年10月,潍坊市将博古街由沙土路面改建为简易沥青路面。同年,潍坊市合并南关大街和博古街,合并后的街道取“人民心向红太阳——毛泽东主席”之意改称向阳路。这是第四次改名。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次更名后设置了红底白字门牌。笔者的印象中,城里没有设置过与红底白字门牌配套的路标。因为1965年10月以后,城里两条主要街道东风大街、向阳路都已经是政治含义明确的地名。而“文革”时城里的背街小巷更名并没有涉及这两条主要街道。笔者在两条主要街道上,都没有发现设置过这样的路标,只在街头发现过印有手指图标和“靠右边走”字样的红底白字长条铭牌。

1975年,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革委(即市政府,时称市革命委员会,简称市革委)由十笏园古建筑群迁至红旗中巷(今潍城区曹家巷)路西新建成的办公楼院内。

潍坊市第一次设置标准路标大致在1977年左右。笔者记得这次设置的路标为双面立柱式,立柱上方为长条双面白底红字路标,路标字迹分为两行。第一行标注道路名称、第二行标注与地名相对照的、不带声调的大写汉语拼音。东风大街城里段的路标标注地名是“东风街”。城里设置路标的道路有东风街、曹家巷(今潍城区曹家巷)和红旗街(今潍城区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1967年,潍坊市取“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之意,将察院前街、新街子、胡家牌坊街、城隍庙街并称红旗街,曹家巷、梁家巷并称红旗中巷。红旗中巷为当时红旗街的诸多派生地名之一。

这次设置标准路标,红旗中巷恢复了原名称曹家巷。这是“文革”初期官方最早恢复原来名称的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街巷。城里这次设置的标准路标,都分布在潍坊市领导机关大院附近。向阳路上没有发现设置标准路标。

原县治前街第四次改名后,县门口已经并入向阳路,门牌上标注“向阳路”字样。

1970年,向阳路的原南关大街段也由沙土路面铺设为简易沥青路面。1981年,潍坊市将南关大街从向阳路析出,并恢复南关大街的名称。

向阳路拓宽后面貌大变,仍包含县治前街、县门口原址

1982年,潍坊市拓宽改造向阳路,同时将向阳路由潍坊市公安局门口穿越公安局大院(潍县衙门原址)和西城北沿的古城墙向北延伸至北宫大街(今北宫西街、北宫东街)。

向阳路城里段的拓宽由总宽六七米拓展为主路面宽30米,两侧人行道则根据原来老建筑布局实况,宽窄参差不齐。拓宽方法是拆迁路西的民居和其它建筑,路东保持原有地理状况,不予变动。

向阳路拆迁清场结束后,与三处老地名相关的普济堂原址、县门口小广场原址西侧、潍坊市看守所(衙门监狱原址)范围内的东部或全部,变成向阳路的主路面和人行道。位于潍县城纵向中轴线上、衙门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大堂、二堂、三堂和县宅原址的全部建筑物,其它包括清代西花厅原址、敖仓原址的全部建筑物,清代典史宅也是民国时期典狱署原址的部分建筑物,也都成为向阳路城里延伸段的主路面和人行道。

我在1983年春节前看到的向阳路,机动车道已经实现简易通车。当年夏天路过时,向阳路辅道工程正在施工。第二年春节前,我看到的向阳路就已经完全竣工通车,可以由胜利大街(今胜利西街、胜利东街)直达北宫大街。向阳路成为当时潍坊市区中西部的主要道路。

向阳路的原县治前街段、县门口段,已经由原来的简易柏油路面改造为三块板式高等级柏油路面,机动车道两侧各有一条宽约1米的绿化带与辅道相隔。两排燕尾式路灯灯杆矗立在绿化带里。每到夜晚高压钠灯亮起时,向阳路上满目都是通明的亮红色,就连道路上空都透着红彤彤的光晕。尽管只有30米宽的路面设置上两条绿化带看上去有些袖珍,但当时车辆还很少,车流量人流量都不大,并不显得拥堵。

2000年,潍坊市向北延伸向阳路,自北宫西街起延伸至玄武西街。2002年,潍坊市对向阳路的胜利西街至玄武西街段进行综合改造,拆除相关路段路面上原有的两条绿化带。工程完成后,该段向阳路为宽30米或宽36米的一块板式路面。去年,向阳路相关路段加装中间隔离护栏,成为半封闭式双向单行城市主干道。

县治前街和县门口原址,大致位于今潍城区向阳路的东风西街至十笏园文化街区关帝庙西街段,具体位于该路段东侧人行道和北行车道的路面上。该路段目前为南北双向六车道。

县过道历经拆迁改造,原址大致位于关帝庙西街一带

1967年,潍坊市将县过道改称红旗西巷。红旗西巷为当时红旗街的诸多派生地名之一。1981年,潍坊市将红旗西巷恢复原名称县过道。当时,笔者看到的县过道面貌变化不大。不久后,各住户门框上方悬挂的铁皮制红底白字门牌更换为蓝底白字门牌,号码也有所变动。笔者的记忆中,大致在1990年前后,县过道东口挂上了蓝底白字的菱形单面路标。路标顶端为潍坊特有的风筝徽图案,中间分两行,上面是街巷名称、下面是与之相对照的、不带声调的大写汉语拼音。这是城市历史上第一次在背街小巷设置路标。

1993年,潍坊市拆除潍城区向阳路以东、安乐街小区以西、北马道以南、胡家牌坊街以北范围内的古旧街巷、建筑和民居。拆迁后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留足相关道路拓宽改造用地和公共、商业设施用地,其它部分就地改建为以多层楼为主的居民小区,并以附近清代园林十笏园的名字命名为十笏园小区。原县过道一带位于十笏园小区西南角的一条无名通道及其附近。我见到的那条无名通道,为简易水泥罩面,宽约七八米的样子。

2010年以后,结合十笏园文化街区建设,原县过道一带又进行了拆迁和综合改造。2015年十笏园文化街区建设工程完成后,原县过道一带位于今十笏园文化街区北沿的关帝庙后街西段及其附近地带。文/图王瑞甫

新闻推荐

新型智能电暖器除尘加湿能保健

冬季,一些御寒小家电的销售火爆起来。取暖器作为御寒产品之一,被各大家电卖场摆放在店里的显眼之处。如今随着智能产...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