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污染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大敌”

安徽工人日报 2018-10-19 06:24 大字

“转基因并不都是人为的,例如玉米的花斑籽粒就是一种天然的转基因现象。”在日前举办的2018年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表观遗传学专家曹晓风在一场科普讲座中如是说。

基因是携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通常情况下,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个体的性状。曹晓风说,测序发现栽培甘薯的基因组中含有土壤农杆菌的基因片段,这就是一个天然的转基因事件,事实上转基因事件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一直在发生。

而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优质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该技术可以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曹晓风说:“今天我们吃的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人类通过长期驯化与人工选育的结果。”

为什么要做转基因技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农业经济学家黄季焜表示,转基因技术能够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水土资源,可有力保障国家食品安全。

他还算了一笔经济账。他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数据发现,种植转基因作物可以有效增产、减少农药使用、减少用工、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民健康风险,并对畜牧业等其他产业产生影响。“把所有这些影响全部加起来,用GDP来衡量,到2025年我们测出转基因玉米的影响大概是530多亿元。”黄季焜说,对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而言,每晚实现一年,就代表放弃巨大的经济效益,只转基因玉米和水稻两项,每年放弃的收入就达800多亿元。

至于公众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与会中外专家均表示,目前科学界的一个普遍结论是,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上与普通食品无异,并不具有更高的风险。而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均有种植,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其都有着相关的监管政策。他们呼吁公众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转基因。

实际上,作物育种技术一直在进步。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邓兴旺介绍,转基因育种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新的育种方式,1998年出现分子辅助育种,10余年前出现分子设计育种,2013年又有重大的科学进步,导致一个全新育种方式即基因编辑育种的出现,这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最强技术。

前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喜萍从事的即是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她现在担任潍坊兴旺生物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科学家。她介绍,我国存在一整套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转基因作物研发分为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种子生产许可、种子经营许可、生产加工许可等五个主要阶段,所有阶段通过审批后才能投入市场。相比于转基因,基因编辑的研发和监管周期更短。

王喜萍认为,相比于转基因,农药超标、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才是目前的“头号大敌”,她说:“经过严格审批的转基因食品,远比被化学污染的食品安全!”

新闻推荐

潍坊市开工建设青银高速节点绿化工程

本报讯(记者薛静)近日,记者从市城管局获悉,潍坊市青银高速公路潍坊收费站出入口、虞河、白浪河三节点绿化工程正式...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