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精细治理传递城市温度
民警正在向上海市长宁区虹仙小区的平安志愿者通报近期巡逻重点。 《瞭望》新闻周刊 图
《瞭望》新闻周刊8月4日消息,这是一座快节奏的国际都市,从朝阳初升到夜色沉沉,从轨道交通的人头攒动到商务楼宇的鳞次栉比,这里跳动着中国经济中心快速发展的强劲脉搏。
这是一座爱生活的时尚之都,从人生初始到耄耋之年,从河流道路的整洁畅通到社区居民的和谐相处,这里充满着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丰富智慧和生动实践。
2018年上海市“大调研”序幕拉开以来,各级党政机关深入基层开展大调研,真抓实干、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研究之风吹进了“郊区的河道、居民的房子、农村的公路”。
“街道干部不用再想着怎么招商引资,而是把精力切实落实到服务老百姓上,眼睛从向外看变为向内看。”上海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刘鹏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在一线声音中破解治理难题
一系列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已经或者正在得到妥善解决。
在上海市青浦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紧张筹备中。这里与江苏省昆山市、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接壤,51条段交界河湖是上海市水生植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上海水域水生植物污染“易发、多发、早发”,暴露出省际区域间信息不畅、联动不足、打捞效率低等问题。为此,上海市水务局先后赴太湖流域管理局及上游水生植物拦截治理压力集中的金山区、青浦区调研,研究省际边界地区水生植物联防联控机制。
目前,青浦区太浦河、淀浦河等8条段河湖已纳入太湖流域水生植物防控协作重点区域。省际边界各区也主动与临界行政区加强沟通,借助太湖流域管理局平台,形成定期通气协作机制,共创“流域共治”。
农村公路是上海的“毛细血管”。然而,上海市路政局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曾经的富民路已经成了农民的“急忧怨”。
原来,伴随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民自建房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再加上周边进行的大规模河道水利工程建设,重载土方车、搅拌车进出频繁,原有农村水泥公路不堪重负。同时,农民购车普及化,道路宽幅、夜间照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来自行业一线的原生态声音,是坐在办公室里掌握不到的一手资料,成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助推力。”上海市路政局局长刘斌说。
位于陆家嘴金融城附近的仁恒滨江园,是浦东最早建成的涉外高档小区之一。由于年限较久,小区公共设施设备开始破损,维修基金却入不敷出。调研发现,一些业主在房产更名、过户、继承时并未缴纳基金,一些业主对物业服务有怨气拖欠基金,催缴难又造成物业服务质量下降。
仁恒滨江园党总支书记唐佳引导居委向居民广泛征询意见和建议,并把居民反映的提升物业管理品质和催缴维修基金作为突出问题立项,召集居民代表以及业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代表进行“头脑风暴”。
经过将近两个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欠费的业主缴纳了电梯、水管的维修费用。工作小组还会同业委会一起约谈物业公司,对物业服务进行考评,监督提升服务水平。
做好服务群众“店小二”
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一号课题”实施以来,全市取消了103个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街道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各街道统一设置6个机构和两个“个性化”部门,不再简单对应上级条线部门,从“向上对口”“对上负责”改为“向下对应”“对下负责”,切实把对老百姓的服务沉下去。
徐汇区康健街道寿昌坊小区有一处“邻里汇”,“80后”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乔鏖担任理事长,带着大家一起实践“如何更好服务老百姓”。在街道党工委的协调下,这座原先的社区“老人院”向社区打开大门,将一楼空间改造成具备养老、助餐、“遛娃”等多种功能的“邻里汇”。这一模式正在徐汇区试点和推广。
2017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这份上海第一个社会治理五年专项规划明确了“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活力、社会组织发展更加健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运行体系更加安全、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的发展目标。
为贯彻落实发展目标,浦东新区做实“三会”机制,即决策前的听证会、推进中的协调会、完成后的评议会,但凡进入“家门口”服务站的项目,都必须经过“三会”。
潍坊新村街道潍坊一村“微公园”项目,通过听证会,居民决定把小区违章搭建改造成休憩凉亭;通过协调会,居民共同打造了彩绘墙、悬挂绿植,扮靓微公园;通过评议会,居民监督了凉亭工程验收,评议了工程质量。
居民许先生说:“哪些服务能进社区由老百姓商量着来,实施的过程我们可以全程参与,最终的效果也由大家评判,社区的归属感更强了。”
遇到民生难题怎么办?浦东新区还建立了约请制度,村居可及时约请街镇和区职能部门在“家门口”服务站现场办公,推动难题快速高效解决。
金桥镇张桥、永业、新城等7个居民区,针对社区百姓希望享受幼儿0至3岁托管服务的强烈需求,4次通过镇党委约请分管副区长和区教育局、区妇联等部门现场办公、调研商议。最终,有关部门确定在金桥幼儿园试点推进社区幼托一体化工作,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幼儿,每周一至周五都能在“家门口”服务站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公立幼托服务,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党建“主线”串起大格局
基层社会治理千头万绪,党建引领是拉紧各方的“主线”——聚集资源、搭建平台,为社区多元共治注入新动力。
社区党建总指挥、群众工作有居委、业主大会我出钱、物业公司你出力——这是闵行区推广的社区治理“田园模式”。目前,全区80%的小区成为了平安小区协调治理达标小区,社区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其中,“超大社区”康城的“健康大变身”,就是一个典型。这个生活了三四万人的“巨无霸”社区,曾是全市治安的“老大难”——盗案频发、群租成疾,居民公共安全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2016年起,针对现有4个居委会及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莘庄镇党委、政府挂牌成立了康城社区党委、康城社区委员会和康城社区中心,召集居委会、警务站、物业公司、业委会、社区单位等定期开会,解决小区实际问题。当年,康城接报入室盗窃案数量下降了一半,2017年又下降八成。有居民表示:“现在你让我搬家我都不搬。”
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上海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注重群众的感受度、获得感,让居民亲身参与家园建设,让社区服务不断向前迈进。
浦兴路街道作为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首批试点街镇之一,用40个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实现服务“就近办”。
“原来居委会办公都在二楼,现在我们把一楼的空间扩大,设置问询台,让居民走进来就能得到服务。”浦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秀华介绍,不仅服务“下楼”,还展开党群、政务、生活等七大类97项共性服务,社工实行“全岗通”。
治理过程可以慢一点,但全程都要有群众参与。西子湾是一个大型人口导入型社区,本科以上学历居民占70%,多是早出晚归的“两江青年”(指居住在松江、上班在张江高科园区的年轻人),对社区活动原本并不“感冒”。
社区书记郑丽娟组建“共建美丽西子湾”微信群,群主实名“亮身份”,对居民的建议、疑问每条必回。渐渐地,居民们习惯了这个“永远在线”的居委会。郑丽娟又调整社区活动模式,组织“亲子乐园”“闲置物品跳蚤市场”等,每次社区活动不再都是“老面孔”,活动名额常常被“秒杀”,社区变得越来越温暖。
让市民看到新鲜落叶
智能化让城市基层治理更高效。2017年全年,宝山区报警类案件接警数同比下降30.2%。今年1~2月,接警数又同比下降26.9%,偷盗类接警数下降42%。市民安全感、满意度明显上升。
取得这样的成果,智能系统功不可没。在上海宝山区综治信息中心主控室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除了能实时看到车辆、行人和险情外,还能第一时间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生成专用信息,为各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问题提供依据。
柔性和弹性的治理手段让城市生活充满温情。处于虹口区的四川北路街道存在大量违法建筑和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户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街道经认真讨论分析后,没有选择强硬的“一拆了之”方式,而是选择用好“组合拳”。
一方面集中力量啃下“硬骨头”,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召开民情咨询会,了解到绝大部分居民赞成拆除13间违法搭建。有了“底气”后,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宣传,与户主面对面耐心讲政策。户主逐渐由不理解到认同,存在了25年之久的违法建筑终于被拆除。
就城市治理,上海市市长应勇说,精治共治法治,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用心用情用力,使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例如,自2013年起,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部门实行“落叶不扫”措施。这一措施不是任凭落叶堆积,而是要求做到更细致的保洁工作。为了不影响交通安全,保洁员尽量只让人行道及下街沿的部分覆盖落叶;每天,他们仔细清除落叶中的垃圾和枯叶,到晚上则全部扫掉,让市民第二天看到的是“新鲜”的落叶。
在上海,城市治理通过专业力量对不同需求进行调节和平衡,治理过程中渗透进对文化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关怀,让基层治理充满“温度”。
(原题为《精细治理传递城市温度》)
新闻推荐
暑假作业越来越有创意,体验和实践活动受孩子们欢迎中小学暑假模式开启后,暑假作业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