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登记 下午签下自愿书
编者按
7月21日,本报以《全家同签协议身后捐献器官》为题,报道市民李学镇一家三口同签《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身后有用器官全部捐献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在潍坊,有很多好人像李学镇一家一样,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母子,有的是兄弟,他们同样拥有这份大爱。“如果我注定无法留下,那尽我之力,让别人留下,这也是我的生命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他们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在人世间播撒着“生命的希望”。本报今日起推出特别策划“生命之光”,关注这些爱心人士中的特殊群体。
“90后”夫妻一起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纪念自己的好日子
陈志垚、曾昕是一对“90后”小夫妻,别人在登记结婚后会找地方好好庆祝一番,而他俩却在那天默默地做了一件事——双双签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希望自己身后捐献器官,让那些期盼得到器官移植的患者重获新生。
想在自己的好日子做件有意义的事
7月30日,记者来到奎文区香岸花园小区,在陈志垚、曾昕家的墙上挂着一个个大红“喜”字,客厅的显眼位置摆着一张张婚纱照,整个家里还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
阳光帅气的陈志垚、温柔恬静的曾昕,这对“90后”小夫妻已经双双签订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俩人的名字已出现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上。
2017年12月25日是陈志垚、曾昕特意挑选的登记结婚日,上午领完结婚证,下午就来到市红十字会,一起签订了器官捐献自愿书。“那天是我俩的好日子,所以,我们要做一件格外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永久的纪念。”陈志垚说。
“看到我俩的名字出现在器官捐献自愿书上的那一刻,真的非常激动。”说起当时的情形,曾昕仍难掩激动之情。
起先,双方父母对两人选择登记结婚当天签自愿书表示不理解,登记结婚是个喜庆的日子,可他俩却去忙身后事。小两口倒没想那么多,最终都做通了父母的工作。
妻子提议捐献,两人一拍即合
28岁的陈志垚是潍坊市人民医院寒亭院区的一名医生,曾在很多医院实习过,亲眼目睹过不少因为等不到肾脏移植的患者离世,这让他感到很痛心。
2014年,陈志垚参加工作后,从事院前急救,每天跟随救护车抢救危急病人,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现在脏器衰竭患者对器官移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一些遇到突发状况去世的人的器官却是完好的,比如有的人因心梗突然离世,他们的眼角膜却是好的,如果这些人身后能捐出有用的器官,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当时他就想,作为医生,身后更应该捐出器官。
让这个想法往前一步的,是陈志垚的妻子曾昕,是她提议一起去签器官捐献自愿书。曾昕今年26岁,在一家汽车4S店负责财务工作,前几年和母亲聊天时,提到过器官捐献的事情。她们都觉得,人在去世后把器官捐献出来,是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
曾昕与陈志垚相识后,讨论过这件事情。直到去年他们要登记结婚时,她把这个想法提出来,陈志垚当即表示同意,因为这是两个人共同的心愿。
生活、工作中都喜欢帮助别人
陈志垚、曾昕做出的这项义举并非偶然,因为他们都是非常善良、有爱心的人。陈志垚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急诊病人没带钱,却急需就诊治疗的情况,每当这时,他都会帮助病人垫付医疗费。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让病人都能及时治疗,让患者康复。”陈志垚说,其实他做的这些微不足道,他只是尽了作为医生的责任。
曾昕同样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人,除了经常力所能及地资助贫困学生、贫困家庭,对小动物也非常有爱心。有一次下大雨,小区里有一只流浪猫被淋湿了,曾昕看到后,把伞撑到了小猫身上,自己冒雨跑回了家中,她找出箱子,在里面铺上小被子,放上火腿肠,又跑回那只流浪猫身边,给了它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
陈志垚、曾昕说,以前,不少人对器官捐献讳莫如深,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对于不幸离世的捐献者来说,他们的器官不仅可以救人,而且生命会以另一种方式在世间延续,他们这样做了,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文/图本报记者齐英华刘晓梅
新闻推荐
潍坊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3186.8亿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
本报7月31日讯(记者赵磊)7月31日,记者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潍坊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结构优化、动力改...
潍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潍坊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