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激情岁月

潍坊日报 2018-05-25 09:54 大字

座谈会上,知青们和老乡欢聚一堂知青们和老乡交谈

□记者张振民刘燕张驰文/图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全国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峥嵘岁月里,潍坊青年也纷纷投身到广大农村,为农村建设贡献青春和热血。1968年,潍坊三中、潍坊五中等学校的部分中学生来到原昌潍地区胶南县海青公社许家村(现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许家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15岁,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50年后,其中的9人重返许家村,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离别50年之后重聚,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

5月15日6时30分,从潍坊市区出发,曾在海青镇许家村“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们踏上了重返第二故乡之路,一路上大家既兴奋又激动。

老知青张洪娥也有些激动。她说,在许家村下乡3年,虽然是人生很短暂的一段时光,但收获满满,除了感受到乡亲们的真诚关怀外,还懂得了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含义。“乡亲们的朴实、善良、勤劳,让我们终生受益,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感觉到当年下乡学的知识和本领有多么重要。”张洪娥说。

“50年了,好久不见啊。”上午9时许,在海青镇政府大院,老知青李会贞早早地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赶到了这里。见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他们或拥抱,或双手紧握。离别多年后重聚,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有的人热泪盈眶,脸上却洋溢着说不尽的喜悦。当年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如今大都已两鬓斑白,但50年的情谊没有变。

得知老知青返乡,七旬村民特意从东营赶回

“上车了,我们去许家村。”车子从海青镇政府大院出发,奔向许家村。“这是当年我们种地瓜的地方,这是当年下地回村的路……”许家村早已变了模样——泥泞土路不见了,破旧的房屋也变成了成排的砖瓦房。但走在村里,老知青们还是能想起大街小巷以前的样子。

村民们自发聚集在村委大院,一条印有“热烈欢迎潍坊知青重返家乡”字样的横幅特别醒目,乡亲们用自己的方式欢迎这些特殊的乡亲回家。

今年63岁的郭建辉当天特意从城区赶回村里,他在人群里寻找熟悉的身影。李会贞、张金华、张洪娥当年都在他家里住过,尽管多年不见,还能喊出她们的全名。“当年我年龄还小,经常跟着姐姐们一起玩,没想到过了50年,还能再见到她们。”郭建辉说,记忆中,有四个知青住在他家,父母还专门收拾出了一间大北屋让她们居住。

得知老知青们返乡,74岁的许家林也特意从东营赶回村里。当年的许家林是村里的宣传队队长,带着知青们编排节目。“这些青年们有知识有文化,特别是女孩子,能歌善舞,他们来了以后,村子里很是热闹。”许家林说。

老知青们感慨颇深,思绪一下子回到那个年代

老知青李传芬回忆,1968年底,潍坊三中召开了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学校里“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欢送场地排满了即将启程的卡车,每辆卡车上插满红旗。卡车缓缓开动,绕潍坊市区一圈后沿老潍徐公路迎着凛冽的寒风南行,当天下午2时许到达胶南县海青公社。

时任许家村书记许衍高、贫协主任王本玉前往海青公社,将27名知青领到了许家村,并对知青进行了临时安置,最终18人留在了许家村。1970年春天,村里建了十间新房,知青集体住进了新房,从此他们有了自己的“家”。1971年10月,知青们陆续调回潍坊工作。

为表心意,9名老知青还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村委和乡亲们。“三载插队情深谊长,六旬回村拜谢乡亲。”村党支部书记许志强从老知青高云波和丁桂贞手中接过这面沉甸甸的锦旗。

当年乡亲们把好吃的留给他们,很是感动

几十年没见,老知青和乡亲们有说不完的话。老知青于新华和朱礼宾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唐乐英。他们还给她带来了潍坊酒、香油。今年81岁的唐乐英以前是村妇女主任,于新华和朱礼宾来到许家村后,就住在她家里。

“当年的帅小伙如今都变了模样。”唐乐英拉着两人的手,眼眶里含着泪。“您身体还这么硬朗,真好。”朱礼宾说,当年他们来到这里后,跟村里人相处得特别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朱礼宾记得,有一年端午节,为了让知青们感受过节的气氛,每家每户都给他们送了4个粽子和4个鸡蛋。“乡亲们不舍得吃,真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让我们很感动。”朱礼宾说,那个年代没有冰箱,乡亲们送的粽子又多,他们一顿吃不完,只好将粽子放在炉子上,一直用火温着,就这样他们一连吃了好几天。

生病时获无微不至照顾,在新家感受到母亲般关怀

当天,老知青丁桂贞和李传芬专门来到当年的住户许世奎家看望他。

许世奎正躺着休息,看到她们到来,有些激动。仔细端详半天后,才认出眼前的是丁桂贞和李传芬。“李传芬是那批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只有15岁,性格活泼,喜欢和我姐姐在一起玩。”许世奎说。

“在这个新家,我得到了母亲般的关怀。”李传芬说,当年她经常犯胃病,每当她生病,大娘就用家里逢年过节才吃的白面擀面条给她吃。许家村当时种植花生,他们把花生榨油,剩下的花生渣做成麻糁,她们饿了就拿麻糁吃,把李传芬的胃病吃好了。

“有一次,我下地回来,满身起了大红疙瘩,奇痒无比。大娘很着急,用民间偏方为我医治,走街串户寻找旧盖垫,晚上点燃给我烤了全身。第二天,身上的疙瘩竟然全部消退了。”多年来,李传芬每当想起许世奎一家的关怀,心里总是感动不已。

新闻推荐

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充实学生课外生活奎文政府“埋单”课后延时服务

本报5月24日讯(记者秦国玲)24日,记者从奎文区教育局了解到,奎文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形式,奎文区委...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