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年画展

潍坊日报 2018-05-25 00:00 大字

孩子们在放飞风筝年画制作杨家埠风筝制作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和魂。潍坊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新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推进"四个城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文化名市建设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放在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风筝和年画是杨家埠独有的特色品牌,工艺传承600多年。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4月,中国民协授予寒亭“中国年画之乡”。伴随着时光的变迁,风筝、年画也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本报记者刘晓杰文/图

“杨家埠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代表,历史悠久,工艺古老,特色鲜明,工艺精湛。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杨红卫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她说,随着国际风筝交流的逐渐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

走进杨红卫家的四合院,只见她一手拿工钳,一手捏丝竹,像变戏法一样,眨眼间,丝竹扎成了风筝骨架,有了飞鹰的模样。在扎好的骨架上刷上糨糊,拿事先裁剪好的纸,贴糊、拉伸、微调、抚平,飞鹰就有了“肉”……杨红卫边绘边说,“这样才能让风筝头活、翅活、眼活,栩栩如生。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

据史料记载,建国以后,杨家埠风筝的制作在政府支持下迅速得到恢复。1958年西杨家埠的风筝已经开始迈入国际市场,先后参加美、英等国家的展销和放飞。1984年杨家埠风筝扎制达35万只,1986年达50万只,1987年西杨家埠村风筝厂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筝加工厂,到1992年风筝厂年产风筝43.68万只,个体户年产60.8万只……产量销量逐年增加,风筝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创新,经历几代艺人的不断创新,造型独特、创意无限的风筝获得了更多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风筝是潍坊的象征。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杨家埠木版年画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92岁的杨洛书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十九代传承人,他说,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传统民间版画,全以传统方式、手工操作制作,制作工艺精湛,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成品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乡土气息浓厚。

杨家埠年画曾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年画之一。明代隆庆二年后,杨家埠年画艺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画店。清代乾嘉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盛,至咸丰年间达到鼎盛,曾行销大半个中国。1949年后,因战乱而一度萧条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重新焕发了生机。195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印制780万张。1979年,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新的刻版大师开始创新刻版工艺,融入更多时尚元素。“你看,这个木版在原来基础上,我自己设计了一些花边,让它看起来更灵活。”杨凯凯是一名新的木版工艺大师,他喜欢在木版年画刻制中融入时尚的创意,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注入了活力。

非遗传承进校园

“我很喜欢学校里开设的风筝制作课,很有趣。”马世轩是寒亭区一名学生,学校里开设的手工制作课让他痴迷。潍坊市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挖掘优秀的地域文化,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形成了区域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浸润中,开阔视野,提升素质。

“为让学生了解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与制作流程,学校还邀请一些雕版专家来到课堂讲解年画的创意、线稿等工序,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李慧是一名小学手工课老师,她说,将传统文化引进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达到传承的目的。

在一代代的传承中,鸢都人民用最淳朴的方式,传承着老潍县千年的故事。优秀传统文化在潍坊,就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珍贵而无价,浸润无形又无处不在。

新闻推荐

第35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我看风筝文化”征文举行颁奖仪式

本报讯(记者邵光耀)5月11日,第35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我看风筝文化”征文大赛评选结果揭晓,并在潍坊电视台演播大厅...

潍坊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潍坊,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