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跑出发展“加速度”

潍坊日报 2018-05-24 10:14 大字

□本报记者张秋德于卿

通讯员王磊张馨予

如果用人流、物流、项目流衡量一个区域的活力,潍坊综合保税区可称得上是活力四射,充满青春活力。

9年来,综合保税区大力实施赶超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内拥有电子信息、冷链物流、新能源新材料、棉花物流加工、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六大产业,服务企业2000多家,经济效益扶摇直上,成为全国海关监管区的“发展标杆”。

活力从何而来?活力源于创新新动能。“综合保税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先行先试\’‘敢于尝试\’就是保税区发展的最大动力。”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洪吉介绍说。

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城外村落,而今,这里已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新平台,实现了“对外开放功能区、改革创新试验田”的目标,成为中心城区东南崛起的经济板块,发挥出了先行、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保税区的变化,让人意想不到,成为“上下同欲者胜”的完美诠释。这一巨大变化,靠的就是创新驱动。是创新驱动,让保税区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创新发展

建起出口加工区

今天的潍坊综合保税区,是由潍坊出口加工区蜕变而来的,期间产业经历了“同笼换鸟”,发展实现了“凤凰涅槃”。出口加工区的运营,标志着潍坊市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从此与世界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

200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工作思路,作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一大批外向型企业顺应发展,乘势而上,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的喜人景象。

为让“地产品”更多地走出国门,让“洋产品”放量进入国内,进一步推进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形型经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国家申报潍坊出口加工区。

行动是最响亮的号角。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为加快申报步伐,市政府成立专门申报班子,派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徐洪吉牵头负责。当时,国家对各类开发区开始清理整顿。在这一大背景下,申报难度可想而知。徐洪吉带领申报小组,迎难而上,跟同事张玉和、吕传昌等,在北京一住就是一年。为节省费用,他们租住简易房,自己做饭;为提高效率,他们一两个月回家一次;他们边申报、边请教、边学习,边帮助工作,多方面充电。经过不懈努力,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潍坊出口加工区。

申报成功,确属奇迹,成为当年潍坊“年度大事”之一。为此,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赞扬了潍坊的做法,并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称赞为“潍坊精神”。商务部在内部机关工作交流会上,号召学习潍坊“坚韧不拔、执着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工作精神。市委、市政府在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给徐洪吉记二等功。

出口加工区落户潍坊,成为了潍坊市的一大亮点,为潍坊市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产品在这里加工出口,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市“一揽子”优惠政策,让企业受益。2005年8月,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调整出口加工区管理体制,成立直属市委、市政府的潍坊出口加工区管委会,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享受“特区特管”政策,为出口加工区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创新推动

转型升级综合保税区

出口加工区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拥有区外没有的多种优势。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出口加工区功能政策有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有许多先天不足。比如网内只能搞加工,不能搞贸易物流;只适合外向度高的企业入驻,限制了产品两个市场的企业入区。这样以来,就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出口加工区不容易做大做强。

2008年底,出口加工区领导班子调整。新班子上任后,面对现实,负重奋起。区管委会中层以上干部南下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北上北京、天津、大连,到省内青岛、烟台、威海、济南等地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考察学习,找到差距,理清思路,采取措施。确定全区发展思路和目标,即“大服务、大物流、大加工”同步发展,网内网外一体化经营,立足潍坊、服务山东、辐射全国,打造“政策服务”“高端制造”“国际物流”三大中心,建成潍坊及山东对外开放新平台。

目标明确了,工作就有了方向。大家信心百倍,各项工作强力推进,出口加工区呈现出希望和生机。2009年1月,国家将出口加工区赋予保税物流功能,实现了出口加工区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的转变。不久,国务院又提出将现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为一种新的区域,设立综合保税区,并优选部分发展好的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

国家重大利好政策一出台,潍坊出口加工区下决心实现升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也多次调度,全力推进。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全力靠上,迅速展开工作。经过艰难细致地工作,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潍坊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获批的第14个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政策叠加优势比较突出,有着“进口保税、出口退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自由港”特点。作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综合保税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有力地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加快吸引优质资本入驻。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有了金字招牌,就要用好用活,就要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土地制约是综合保税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最早的出口加工区仅有网内1.5平方公里,没有网外配套区。综合保税区批复设立后,迫切需要扩大围网面积,设立网外配套区,促进“网内+网外”一体化互补发展。2011年6月,市委、市政府确定将汶泉发展区划归综合保税区管理。这样,综合保税区管辖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其中网内监管区5.17平方公里,网外配套区14.83平方公里。在国家和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保税区先后向上争取土地指标5000多亩,确保了围网建设顺利进行,也为保税区大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资金短缺一直是保税区建设的“卡脖子”问题。保税区一方面广开渠道,整合优质资源,与国外投资公司、国际物流公司、国内城发公司等联姻,搭建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在保税区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资金短缺等困难和问题,采取一系列帮扶措施,有效解决建设资金难题,把保税区打造成多业并举、辐射面广、外向度高的现代开放新区,为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服务

搭建企业发展平台

综合保税区是一个优惠政策服务区,不仅仅要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企业提供系列化政策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服务而存在,为别人而生存,为发展而发展”。综合保税区积极倡树这一理念,不断释放自己的功能。综合保税区享有“保税、免税、免证”等特殊功能优势,从区位看,具有“承东启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东承接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向西服务淄博、滨州、东营、济南等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为用好这块金子招牌,让潍坊及周边区域的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国际业务,综合保税区按照自贸试验区的标准,不断完善提升服务功能,全力搭建起“五大服务平台”,构建了服务企业的航空母舰,大力开展招商、安商、亲商,企业“享受”服务。目前,已有2000多家企业来区开展业务。

一是口岸综合服务平台。依托青岛机场、青岛港,通过电子卡口、集装箱识别、电子关锁等系统,把国际机场和国际港口功能后移到潍坊,企业可以在保税区办理报关、报检、订舱、装卸、运输等业务,在港口和机场直接放行,相当于“无跑道国际机场”和“无水国际港口”,不需要再跑青岛等沿海城市。二是快捷通关服务平台。保税区大力推行通关便利化改革,复制推广了11项自贸区新政策,数量居济南关区首位;在济南关区首个实现了区域一体化通关,在省内率先推行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通关报检新模式,无纸化通关率达到99%,通关效率提升50%,被济南海关确定为改革试点区和先行区。三是检验检疫服务平台。过去潍坊企业进出口货物都在青岛检验检疫,企业非常不便。2012年申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现了进口棉花等植物产品在保税区就地检验检疫。2015年设立进口肉类和冰鲜水产品口岸,获批进口澳大利亚肉牛口岸,去年进口肉类和冰鲜水产品口岸通过验收,潍坊成为全国首批具备资质的试点城市。四是国际物流服务平台。保税区利用社会资本,建成25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和3万平方米的查验场站,满足了社会企业的仓储物流和大进大出需求。五是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保税区与赛伯乐、“贸互达”等合作,搭建了“一站式”外贸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报关、报检、退税、结汇等综合服务。六是进口商品展销平台。保税区建起了海外商品直营中心,商家直接从海外进货,保证质量,做到了“展销+订货”,形成了“永不落幕”进口商品博览会。

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各种硬件、软件共同构成综保区的“筋骨血脉”,为保税区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综合保税区着力发展面向境内外的保税运输物流及仓储、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及配送、加工制造、展示展销、检测维修、研发设计、跨境租赁、国际结算、金融和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业务。

创新路径

建起综合保税区北区

“保税区培育起了‘负重拼搏、敢于争先、变不可能为可能\’的精神,面对有限区域空间压力,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努力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徐洪吉介绍说。

鉴于保税区发展受土地制约,再加上保税区的港口经济发展弱小,保税功能没有得到全面发挥。围绕做大做强沿海经济,保税区提出在潍坊港周边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北区的设想。潍坊市北部土地资源充足,港口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巨大。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确定在这一地区设立保税区,有利于与潍坊港的联动发展,会进一步扩大国际物流贸易,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对外开放新平台。

按照常规,一个地级市,设立两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是不可能的。为此,潍坊市创新发展路径,提出调整综合保税区发展规划,把尚未围网的2.12平方公里区域调整到潍坊港口周边,在潍坊综合保税区一块牌子下,分南北两个区域运营,也相当于两个综合保税区。

“一区两片”的经营模式在全国属于首创。2013年12月,开始申报。2017年7月获批设立。保税区北区的设立,是山东省和潍坊市开放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保税北区设立后,将依托国家一类口岸潍坊港,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完善环渤海湾南畔对外开放功能,打造潍坊走向海洋、融入世界的大通道,对潍坊市乃至山东省开放发展意义重大。

保税北区设立后,综合保税区分为本部和北区两个片区运营,各有服务重点,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使综合保税区的功能政策覆盖潍坊、辐射全省。综合保税区本部,总管辖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依托青岛港和青岛机场,大力发展以歌尔智能硬件产业园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冷链物流、跨境电商、商贸服务等国际物流产业,服务潍坊及周边地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按照借鉴东莞松山湖打造一流生态营商环境的经验,按照高于东莞松山湖的标准,实施全域环境整体提升工程,打造生态一流、商务生活一流、基础设施一流、容纳10-15万人的国家级生态智慧特色小镇,使潍坊综合保税区成为环境优美、配套高端、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高端区域。

潍坊综合保税区北区,总管辖面积9.58平方公里,主要依托潍坊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大宗原材料进出口、临港国际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服务潍坊北部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开发开放。目前,保税北区一边加快建设,一边招商引资,正在洽谈引进一批木材、橡胶、石材、钢材、纸浆等大宗原材料物流项目,以及动力机械、节能环保等临港加工项目,力争通过3-5年发展,建成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全市走向海洋、融入世界的大平台。

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通过改革创新,保税区的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保税区引进了总投资200多亿元的80多个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六个百亿级产业链”,构建起了“六大产业园区”,通过推进产业智能化、平台国际化、产城融合化、治理现代化“四化协同”,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地。

创新无止境,发展践于行。保税区成功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昔日寂静的土地,如今红红火火,保税区成了全国海关监管区域发展的样板。目前,保税区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打造“实力保税区、活力保税区、魅力保税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添强大动力。

新闻推荐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师信息公布

本报5月23日讯(记者赵磊)23日,记者从潍坊市2018年普通高考有关政策新闻发布会获悉,潍坊市教育局决定在各县市...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