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你不知道的俄罗斯

潍坊日报 2018-01-19 09:21 大字

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王树华说起来挺有意思,近日组团赴俄罗斯考察,耳闻目睹俄罗斯的现实,了解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把原来对俄罗斯的认识全颠覆了。

森林中的国度

这次赴俄考察首站是新西伯利亚州,从飞机进入俄境内开始,我们从空中俯瞰,一眼望去,广袤无垠,真正是一望无际、再一望还无际;视力所及,全是森林,偶有湖泊和河流。直至飞机到港我们才发现机场也是在森林中,从机场出来,一路在森林中穿行,大家无不为两侧茂密的森林所震撼、所倾倒。

后来,我们从新西伯利亚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无论城市乡村、还是铁路和公路,所到之处皆处在森林中。

经了解,我们方知,整个俄罗斯国土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仅原始森林就有近900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达60%。其中,新西伯利亚1274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0%以上。俄政府官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在西伯利亚的森林里,除木材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水资源外,现在世界上已知的矿产资源都有。自然资源探明储量价值30万亿美元,占全世界资源总量的21%。大家不由地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虽然俄罗斯是森林中的国度,但在俄罗斯的城市中却基本看不到绿化林木,当然像莫斯科、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已经留出了若干成片的森林。大家猜测:一是城市建设和成熟较早,现在基本没什么新的建设,可能过去没有这种意识。二是可能因为本身森林太多,人们向往没有树的地方,规划建设时迎合了大众的心理。三是从建设的科学需要出发,建筑要远离树木。因为大树根系发达,可能会影响到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安全质量。当然,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分析,事实是否如此,我们无从考究。

令人敬佩的是,尽管俄罗斯的生态环境已经很好,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森林覆盖,资源充沛,但俄罗斯人的生态意识依然特别强烈。我们到潍坊企业在托木斯克市投资的松源木业、三洋木业两家木材加工厂参观考察发现,对于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利用等,法律都有明确规定;树木采伐只能采伐到龄树木,并且采伐一棵栽植一棵;木材加工必须实现综合利用,不得浪费点滴资源。不仅木材加工企业如此,其它企业的注册、项目审批、建设开工,生态环保等门槛也都非常高。

没有黑夜的地方

这次我们赴俄罗斯考察,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无论首都莫斯科、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还是西伯利亚地区,基本都没有黑夜,特别是圣彼得堡几乎是“极昼”,晚上十一点还不落太阳,早上2点多,太阳又出来了,即使是没有太阳的这两三个小时,也好像是我们这里白天没有太阳一样。对此我们尽管很好奇,但仔细一想,其实道理很简单,是一种自然的天体现象。

地球环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焦点上。由于地球总是侧着身子环绕太阳旋转,即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有一个66°33′的夹角,而且这个夹角在地球运行过程中是不变的。这样就造成了地球上的阳光直射点并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南北移动的。在一年中春分和秋分,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都相等。春分以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直到夏至日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整个北极圈内部都能看到“极昼”现象;而整个南极圈内部都能看到“极夜”现象。到冬至日时,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时整个南极圈内部都能看到“极昼”现象,而整个北极圈内部又出现“极夜”现象。圣彼得堡位于北纬60度,接近北极圈北纬66°34′,夏天晚上11点不落太阳,谓之“白夜”。纬度越高“白夜”出现的时段越长,天空也越亮,直到北极圈北纬66°34′就成为“极昼”了。

可能我们到这些地方考察的时间是七月上旬,所到城市又靠近北极圈,才有这种“白夜”现象,如果我们是冬天来的话,那就可能是“极夜”现象啦。同理,我们每年都会感到夏季“天长夜短”,冬季“天短夜长”。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发现这里的人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非常适应,学习、生活、工作一切如常。他们适应这种自然规律,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与之协调的作息规律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容悠闲、不急不慢成了他们的生活节奏。白天,政府机关上午10点前上班,不到10点几乎所有商场都不开门,也没法买东西。中午,多数机关都是1点至2点半午休。下午,一般4点半至5点就下班了。然而到了晚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圣彼得堡市,我们看到晚上多数餐饮娱乐场所照常营业,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我想这可能就是俄罗斯人能歌善舞的原因吧!他们的酒精消费量也相当惊人,人均15升/年之多,相当于每人一年喝掉155瓶葡萄酒或者1500杯伏特加白酒,消费量世界第一。俄罗斯人还有度假的习惯。苏联时期,政府为城市居民每家都在郊区分配一片大约15亩的“自留地”,让家家户户都在“自留地”里盖起了木屋别墅,一到周末特别是夏季,人们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哪怕是赚钱的机会,全家出动到乡村别墅去种地、垂钓、打猎,享受田园生活。当然,条件好些的也到国外旅游,近几年来中国的三亚和香港就已逐渐成为他们的热线度假城市。

傲慢与无奈的人们

俄罗斯人的傲慢无处不在,主要表现是自信、自满和漫不经心。

“俄罗斯永远拥有未来,对此我深信不疑!”这是总统普京的话,也是全俄国民共同的信仰。目睹耳闻之后,我们发现这里的人们确实充满了自信与傲慢,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还是普通民众,言谈举止都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思想。

在俄罗斯的所有机场,我们都看不到国内机场口岸管理的秩序与效率,海关、边检人员都慢慢腾腾,不管你排的队多长,他们该打电话打电话、该品茶品茶、该喝咖啡喝咖啡,你只能耐心地等待。我们很幸运,4个人在莫斯科机场通关用了2个多小时,而山西一个100多人的代表团,晚上2点到达,仅通关就用了4个多小时,早上7点才抵达入住,好多人累得在宾馆大堂沙发上就睡着了。原来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俄罗斯民众排长队的场面,这次我们经过实地考察才知道,排长队并不是抢购,而是工作人员效率低造成的。托姆斯克州西比列斯公司经理萨莎是潍坊松源木业在俄的雇员,因为企业效益好,他收入颇丰,成为俄罗斯当地的富人。但他从不说自己是被雇佣,而是说他们与中国企业合作。走在莫斯科大街上,遇见一群俄罗斯姑娘在闲逛,翻译跟她们交流时恭维说:姑娘,你们真漂亮!她们竟齐声回答:“戛涅诗那(那当然了)!”一点也不含蓄。与托姆斯克州政府的官员们谈合作,他们总是说我们企业去投资,取得了多好的效益,而对我们企业在当地所做贡献很少提及;只谈又批复了多少万公顷的开发林区,不谈如何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商提供服务,总觉得是别人在求他,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俄罗斯人的自信与傲慢,实际上是有历史渊源、资源优势和国力资本的。历史上,他们一直崇尚大国沙文主义。综合实力上,他们一度是世界超级大国。现实中,他们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无论城市和乡村,水、电、气、暖包括高速公路不收费,24小时免费供热水。这种优越感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血液和基因之中。

苏联解体二十多年来,俄罗斯饱受了“休克疗法”之苦、“寡头干政”之害、“车臣战乱”之痛和“自由民主”之乱,经济上“面临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政治上“国家机器失灵”,外交上被迫退缩,被国际媒体戏称为“泥足巨人”。所有这些,不仅使俄罗斯国力大大削弱,同时也让俄罗斯人感到很无奈。

我们到访的普拉特维诺市原是俄罗斯著名的科学城,也是莫斯科的卫星城之一,俄罗斯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地。我们参观了这个市的三家企业,其中化工厂和制药厂都是苏联时期重要的国有企业,二十多年来,由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改造不及时,以致产品工艺、技术仍停留在苏联解体时的水平,企业难以为继。另一家是个军工企业,从事高能物理和太空防御技术,技术很先进,想转民用发展,也是苦于没有资金来源,企业一筹莫展。该市与潍坊富源增压器公司合作的卡洛夫先生,已近80岁,是原苏联卡玛斯汽车厂的总工程师,还兼职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教授,是个学识渊博的博士生导师。由于跟潍坊企业合作有了资金、技术支持,他的企业发展很快,产品影响力很大,成为对外合作的典范。卡洛夫是老布尔什维克,很有社会责任感,自费在企业开辟了科普教育场所,免费向全社会开放,为中小学生开设了3D打印、计算机应用、数字加工等科普实践课,让孩子们在工厂里实习搞科研。他说,重振昨日的辉煌,自己年纪大了,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我们访问了一户市民,人均月收入大约8000卢布,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应该说收入水平不是很高,他们都怀念苏联时期,因为那时上学、看病一切免费,家用水电气暖基本不用花钱。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看出,社会性质变了,而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

“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过去彼得大帝这样鼓励人们拥护他变革图新,后来普京总统把这句话引用到他的竞选演讲中,以赢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也期待着骄傲自信的俄罗斯能够实现梦想、摆脱无奈的困境。

(原载2017年12月4日《国际商报》)

新闻推荐

质量为先 类型多样 票价惠民 让更多人走进大剧院

如果用文化来衡量一个城市的话,那么潍坊大剧院应该是潍坊这座城市里最具体的一个文化标志。全年不间断各类型艺术演出、惠民舞台开放公益项目等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热度。正如潍坊大剧院总经理...

潍坊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