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送福字过大年
进入腊月后,村里有学问的人开始写春联,除夕或前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院子里、门窗上,一副副大红春联装点着冬日的农家,顿时显得喜气洋洋。大家以这种方式隆重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在潍坊,贴春联也是有讲究的。
贴春联习俗保留至今,表达美好愿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春节贴春联的习俗起于宋,盛于明,至清,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在潍坊,贴春联有讲究。春联以表达人民心中祈盼为主,多为七言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总是春”等。横批也叫门头,如“万象更新”“吉星高照”“国泰民安”“紫气东来”“辞旧迎新”“财源广进”“春回大地”“万事如意”“人勤春早”等。大门口贴“出门见喜”,孩子屋贴“五子登科”,老人屋贴“健康长寿”或“吉祥平安”,车上贴“出行平安”,面缸贴“五谷丰登”,猪圈贴“六畜兴旺”。需要注意的是,有老人去世的家庭要守孝三年,期间过年不能贴春联。
手写春联增添年味,墨香飘满农家院
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谭学吉老家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西井村,在他的记忆中,进入腊月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写春联。春联可不是谁想写就能随便写的,写春联的人,要么是有学问,要么是毛笔字写得好,“老百姓虽然没啥文化,但能看出个美丑。”
谭学吉说,他的邻居每年都担当写春联的大任,村民们纷纷拿着红纸,登门求一副春联。邻居粗糙的大手握着细小的笔管,写出一行行雄浑秀雅的书法。谭学吉就在一旁看,有时还帮邻居研墨、抻纸。从早上开始写,写到中午就厚厚的一摞了,下午村民们陆续来取春联。春联上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些喜闻乐见的吉祥话。
上了小学后,谭学吉通过学习描红,掌握了毛笔的基本用法。到了春节,再看邻居写春联,他便跃跃欲试,在红纸上练习。小学毕业后,谭学吉开始给自己家写春联,起初字体大小不统一,歪歪扭扭,亲戚朋友看了都笑话他。尽管如此,谭学吉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还是手写的春联有年味。如今,机器加工的春联各处都有卖的,更有企业、商家等送春联,但谭学吉每年写春联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今年春节前,他又早早地回老家写好了春联。
在临朐,每年除夕上午或前一天的上午是人们集中贴春联的时刻。一大早,村子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贴上喜庆的春联,过年的气氛顿时就有了。贴春联时,人面对大门,上联贴右边,最后一字为仄声;下联贴左边,最后一字为平声;横批从右往左读,与现在的阅读习惯正好相反。
贴了春联,就等着除夕迎接新年。黄昏时候,孩子们换上新装,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伴着缕缕寒风,家家炊烟袅袅,墨香飘满院子,再加上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新的一年就到来了。
传承楹联文化培养后继人才
1985年,谭学吉大学毕业后在潍坊市电视台工作。工作期间,他经常接触潍坊楹联文化,再加上儿时写春联的经历,让他对楹联独有一份情怀。2017年,谭学吉加入了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除了每年创作春联外,还带领大家开展“写春联,送‘福’”活动,将手写的春联送到更多的人手中。
每年春节期间,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还开展春联征集活动,各县市区在各大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面向全市市民征集春联作品。同时,还开设了“对句园地”“联珠墨彩”栏目,开展出句、对句活动,并由专业人士进行点评,提高楹联爱好者的积极性。
传承也是楹联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潍城区诗词楹联学会利用线上和线下走进学校课堂,特别是在线上开展的“百师诗联”活动,在潍坊楹联圈颇具影响力。
潍城区诗词楹联学会的孙长亮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建立两个教师诗联培训群,分层次培训。在不影响老师们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进行培训,累计创作诗词楹联作品1万多首(副),诗联骨干教师30多人,从而带动了学生学习楹联文化。诗联教育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为潍坊的楹联文化传承培养后继人才。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燕王翠(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山东潍坊抽水蓄能电站500kV变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告
拟建山东潍坊抽水蓄能电站500kV变电站工程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嵩山境内,是在建山东潍坊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重要组成...
临朐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