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师求学踏上革命道路
高启云自幼勤奋好学,在临朐县师范讲习所读书时,就深得同学们的敬重。考入济南乡师后,积极参加爱国进步运动,努力探求革命真理,很快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踏上了共产主义道路,成长为斗争的骨干力量。
勤俭朴素乐于助人坚持求学报考乡师
高启云,原名高启方,曾用名七方、高云青,1914年生于临朐县赵家楼村一个农民家庭。他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0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和哥哥支撑起整个家庭。此后他曾辍学在家务农,12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5岁时再次辍学在家务农,16岁到冶源镇杂货铺当学徒,后在本村缫丝厂当学徒,工厂停工后回家。
1932年,高启云考入临朐县师范讲习所读书。上学期间,高启云生活非常俭朴,为了节省饭钱,他每到周末都要往返15公里回家,带上一周吃的煎饼返校。在学校,他常年吃咸菜,有时直接喝开水吃煎饼。虽然生活艰苦,但高启云仍然热心帮助他人。有一次,他和同学孙毅民、陈岱宗在回校的路上遇到一位讨饭的老大娘,面色灰黑、形容枯槁,一瘸一拐地迎面走来,她说已经两天没吃饭了,问他们有没有吃的。高启云带的煎饼正好是一周的口粮,如果少了就只能挨饿,但他二话没说,立刻拿出一叠煎饼分给她,高启云的同学也拿出吃的给了老大娘。
在学校中,高启云学习勤奋认真,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由于他平日沉稳大方,经常耐心热诚地帮助同学,因此在班里具有很高的威望,毕业前班里成立学生会,全班同学一致推举他当选学生会主席。高启云为解决同学们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以学生会名义向县教育局提出要求,为部分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安排工作。
从临朐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高启云回村教书,很快他听说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济南乡师)招生,便对母亲和哥哥说要去报考。母亲说:“现在一斗麦子卖3块钱,咱家没有粮食,上哪折腾点钱啊!”他便与哥哥找到做小生意的伯父求助。在伯父的帮助下筹措了10元钱,高启云赴济南考试。大约20天后,学校发榜,他被正式录取。1934年,高启云考入济南乡师。
济南乡师位于城北白鹤庄,校内平房成排,垂杨掩映,门前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四周是荷塘稻田。学校自创办起,在思想进步的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的主持下,具有浓厚的爱国进步氛围,还有范明枢等进步教员。在校内共产党员的引领下,同学们彼此关心帮助,满怀热情地学习革命理论。
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被推选为学生代表
进入济南乡师后,高启云很快就被校内蓬勃向上的进步氛围带动起来。在党组织的引导下,他与同学一起订阅《大众哲学》《读书生活》《世界知识》《中国农村》等进步刊物,彼此交换阅读。他主动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社会科学书籍,到传播新文化的济南东方书店购书学习。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时事政治座谈会,探讨民族危亡和国家出路等话题。渐渐地,高启云放弃了当教员和书画家的初衷,立志投身革命,救国救民。
1935年,乡师进步学生计划于九一八事变爆发纪念日举行爱国集会。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下令严禁集会,校方为防止事态扩大,将集会用的礼堂门窗加了锁。高启云与同学们商议,照常开会纪念。9月18日下午,学校上课铃声响起,全校学生纷纷从教室走向礼堂,打开大门,在校礼堂如期召开了纪念九一八、宣传抗日救国大会。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很快席卷全国,济南各校进步学生联合起来,成立了济南市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并准备联合全市工商界共同举行游行示威。济南乡师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动了罢课。高启云在这次爱国运动中积极奔走,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代表,参加学生抗日救亡委员会。但这次爱国运动还没开始就被压制,国民党反动当局派出军警镇压,解散学生组织,勒令各校学生提前放假,用火车强送学生回家。
共产党决定利用这次时机,组织学生深入各地乡村,进行抗日救亡活动。高启云回乡后,全力投入到了抗日救亡宣传中。
担任乡师支部书记团结师生发展党员
在爱国运动的斗争锻炼中,高启云坚定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936年春节后开学返校,他与同乡同学孙毅民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启云被任命为党小组组长。随着革命活动的日益发展,国民党反动当局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济南乡师。当时传言韩复榘指派特务分子暗杀爱国青年,把尸体抛到小清河。
白色恐怖越来越严重,局势不断恶化。6月,乡师党组织负责人姚仲明被捕。9月,山东省委负责人之一赵健民被捕。上级命令高启云等人暂时离校躲避。当时恰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明亮的月光下,高启云和同志们安排了乡师的相关工作后,潜入农村隐蔽。后来风声渐渐过去,高启云返回学校,做好了随时被捕牺牲的准备,继续坚持革命工作。
1936年10月,高启云担任了济南乡师支部书记。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高启云提到,虽然乡师党员活动比较活跃,但从1933年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没有再遭到破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党组织严密,纪律性强,注意活动方式和斗争策略,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济南乡师党支部团结全校师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和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到七七事变爆发时,全校学生300人,共发展党员7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高启云所在的六年级二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党员多达21人,全校发展抗日民族先锋队员约100人。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际,高启云开始撰写进步文章。1937年,他在《中国农村》杂志发表文章《几年来临朐农民的生活》,还以笔名“七方”在《文化报》发表《青岛一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济南乡师被迫停办。8月,高启云来到在学校比较熟悉的进步教师杨荆石家中,彻夜长谈。高启云说:“不再上学了,要到南边去办乡农学校。”他还说要送同学到延安去学习。杨荆石资助了他20块银元当路费,颇有深意地说:“小老弟,说不定咱们也要在南边见面,也是在家乡见面。”1938年1月,杨荆石参加了徂徕山起义武装,1940年担任山东省蒙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与高启云从师生变成了革命战斗的同志。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马金伟曾梅)为全面提升学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营造阳光...
临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