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农村大众》的乡土情缘
农村大众报是我写乡土诗的启蒙老师,是我走向文学之路的正确起点。
我在《农村大众》的第一篇稿件,发表于1963年5月22日,那时《农村大众》叫《大众日报》农村版。那是一首乡村小诗,叫《好陪送》,这诗虽然写得不怎么好,但发表的位置很醒目,当时对我这个初学写诗者震动很大。它为我在文学创作路上开了先河,让我看到了从事文学创作的美好希望。
诗的原稿我至今保存完好:
门前柳叶摆
姐姐进门来
嘴儿笑成喇叭花
满脸都是红光彩
妈妈挎个筐
身子早笑歪
一掀筐上红包袱
跳出一只猪崽来
花蹄大耳朵
粗嘴惹人爱
姐姐连忙抱起它
喜得笑出响声来
妈给这陪送
姐姐真自在
桌椅绸被俺不喜
新事新办随时代
1966年2月,我在胶县搞社教,临朐县委突然通知让我去大众日报社参加通讯报道学习班,时间三个月,其中有一个月分配我到农村大众报实习,跟随老编辑编稿。记得一个月下来,我编的十几篇稿子,有两三篇被评为好稿。实习期间同编辑们一起上下班,不仅学到了写作知识,而且认识熟悉了各位编辑,与他们建立了友谊。回到临朐县后,县委让我担任报道组长,同《农村大众》的来往也越来越多。20世纪70年代,我们基层通讯员为农村大众报供稿形成了热潮。1970年,县里在嵩山脚下建水库,成了全国的水利典型,让我组织写报道。当时县里的报道力量承担不了,我请求《农村大众》帮助,报社派来了一位老编辑,一住十几天,带领通讯员写了水库工地上七八个典型,指导我们写了长篇通讯《高峡出平湖,碧水绕青山》,大众日报一天为临朐发了两个版稿件,农村大众报也同时发了一组,在省内外造成巨大影响,引起了《人民日报》的重视,随后派来记者同我一起写了一篇《青石山区的水库是怎样建成的?》发表在人民日报第二版头条位置。从此临朐成了全国闻名的水利建设典型,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我认为,这件事农村大众报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因所在县是农业县,同农村大众报一直来往密切。1990年报庆50周年,全省每县邀请一个人参加座谈会,我光荣出席,并在会上发言。我说:报纸办得好的原因,是文章短小,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一袋地头烟就看两三篇。出席会议的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董凤基肯定了我这一观点。
人熟了,来往多了,进报社就如到了家。有一年,报社副刊搞诗歌评奖,把我调到报社住了半个月,全权负责评奖工作,一共评出四十篇获奖作品,我的《瓜棚》被评为一等奖。我的文学创作,前二十年集中精力写诗歌,农村大众报副刊成了我最重要的发表园地,累计起来发表不下四五百首。1984年2月21日,副刊发了本县诗友写的《爱写农民的诗人——冯恩昌》,这一宣扬,大大提高了我的声誉。有一位县委领导到临朐上任,一见了我就说:“我上小学时,就从农村大众报上读你的诗,我是读着你的诗长大的。”
我从1958年开始写稿,历经六十多年,与农村大众报至今仍然有来往。它是培育我成长的宝地。我一生写乡土诗,研究如何写田园诗,前进的路子是它指出来的;我的诗具有乡情风格,也是它倡导和熏陶的。我在《农村大众》发表的诗多,被称为“农家小院代表”,这顶桂冠与农村大众报有着重要关系。
我和农村大众报的情缘,是贯穿一生的。如今我已八十三岁,虽年事已高,仍在天天写作,想为乡村振兴多写一些紧跟时代的好作品,也祝愿农村大众报越办越好。
新闻推荐
什么样的旅游住宿方式,既能避开汹涌的人潮和拥挤的交通,又能看到满眼的风景、惬意地享受亲子时光呢?坐落于风景区内...
临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