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香椿成了富民强村“黄金产业”

农村大众报 2020-04-10 15:34 大字

漫山遍野的红香椿,像片片彩霞洒落山岗。在临朐的南部山区寺头镇,春天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放慢脚步,这里像极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被誉为“花园寺头”。

作为临朐县首个中国地标农产品,寺头的红香椿为啥这样红,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壮大?近日,笔者来到中国红香椿之乡寺头镇一探究竟。

3月5日,惊蛰。笔者来到了寺头镇大棚红香椿重点村——桃花社区南西安村,在“桃花源”里寻“香”路。

早上6点左右,南西安村的大棚红香椿种植户,就在棚里忙活起来。

在57岁的种植户刘贞海带领下,沿村北土路盘旋而上,一片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大棚基地便出现在眼前。30℃的大棚,加上浓重的湿气环绕,笔者刚在棚里待了几分钟就出了一头汗。

7点左右,刘贞海来到村委门口广场,将刚采摘的红香椿交给了收购商。“现在行市还行,13块钱一斤,比前几天涨了。”刘贞海高兴地说,“这多亏了老书记刘会堂,引领俺们建起了红香椿大棚。”

南西安村是个挂在山坡上的小山村,180户人家。村后大片大片的山岭薄地里,栽植着一片片香椿树苗,待到深秋时节,这些树苗便移栽到大棚里。

“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在种植大棚红香椿之前,像其他村民一样,刘贞海沿袭祖祖辈辈广种薄收的习惯,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很难脱贫致富。

“老刘,咱村里这么多香椿树,为何不移植到棚里,像寿光一样试试反季节栽培?”2003年,帮扶南西安村的县科协主席杜长远,向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刘会堂建议,“我帮扶2000块钱启动资金,再给你派两名技术员。”

在大棚里种香椿,这可是从来没听说过的新鲜事。听了杜长远的建议,刘会堂便在自家地里,盖上农膜,用玉米秆围起来,建起全镇第一个占地100平方米的香椿“山寨棚”。

2003年腊月,在技术员刘光喜、张同舜和刘会堂的摸索下,头茬红香椿成熟了,60块钱一斤,50斤红香椿被一抢而光。村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时露天红香椿,“五一”后才能成熟上市,还得爬树采摘,一斤才卖两块钱。到了2004年“五一”左右,当首个大棚红香椿最后一茬上市,刘会堂算了一笔账,共产红香椿600多斤,一下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在刘会堂的引领下,仅两三年时间,全村就发展起了120个红香椿大棚。祖祖辈辈的露天红香椿,搬进了温暖的“家”。后来寺头镇对传统大棚进行改造,“山寨棚”变成了“科技棚”。

如今,寺头镇已发展起200多个冬暖式红香椿大棚,主要分布在南西安、桃花、石佛3个中心村。露天红香椿遍布全镇,面积2.2万亩,产量7000多吨,成了富民强村的“黄金产业”。

(来源:《大众日报》)

新闻推荐

济青中线要来啦,与济南大东环相接 线路主线长162.5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

3月31日,济南市交通局发布《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第一次信息公示》,线路主线长162.5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临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朐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