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平咬定“秃山”播绿荫,打机井,修公路,让乡亲们 端“生态碗” 吃“旅游饭”

大众日报 2019-06-21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刘明志王建

山还是那座山,却从荒山野岭变成绿水青山;人还是那个人,却从成功富商化身“造林英雄”;村还是那个村,却从靠天吃饭转为旱涝保收……

走进临朐县寺头镇石河头村金鸡山,侧柏、黑松郁郁葱葱,核桃、油桃硕果累累。在山顶,记者见到了创造这一系列变化的山东省乡村绿化楷模人物王传平。

石河头村因地处石河源头而得名,人口不到200户,耕地少,大多是山岭薄地,且地处青石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1961年出生的王传平,兄弟姊妹7个,年幼时就失去了父母。“自打俺记事起,村里就缺吃少穿,过着苦日子,俺家也不例外。”当问起主动进山义务造林的初衷时,这个中等个头儿、红脸膛的大山主人打开了话匣子。

迫于生计,17岁的王传平闯东北、干木工,一干就是6年。后来,他回到家乡,办起了家庭作坊式家具厂。没过几年,又把厂子搬到了城里,打家具、干装修。经过数年打拼,王传平的腰包鼓了起来。然而,每次回家探亲,望着光秃秃的金鸡山,对土地和村子有特殊情感的老王心里总感觉还是那个穷滋味。

2011年,王传平毅然决定,回老家、进山沟、治荒山,誓把家乡变个样。王传平承包了村里2400亩荒山,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头钻进山沟沟,与石头相伴,与土坷垃打交道,开始治山整地。

王传平先请来水利工程和林果技术员,对承包的8个山头挨个进行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规划,搞出了生态建设规划图。没路,王传平就买来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等大型机械,挖出了一条1.1公里的进山大道和22公里的环山路;请来专业钻井队,在沟底打出深水井,铺设管道4500多米;投资30万元架设高压线路。

搬石子、运水泥、砌石沿……开工后,王传平起早贪黑,和工人们吃住在山上。半月下来,他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老伴看了心疼,劝他下山歇息几天,他拒绝了:“可不行,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我撑得住。”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王传平一待就是三年多、一千多个日夜,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当代新愚公也逐渐被传颂。昔日的穷山恶水,在“造林英雄”王传平的改造下悄然变了模样。

打百米机井两眼,建三级扬程、容积400立方米的蓄水池1个,绿化荒山3000多亩,栽种黑松6万株、侧柏22万株,核桃、油蜜桃等果树1万多株……“旱能浇、涝能排”,水土保持率80%以上。用在荒山开发上的资金也达1000多万元,全部是自掏腰包。对此,王传平毫无怨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这么重视生态建设,又遇上乡村振兴好时机,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也会坚持下去。”

除治山外,王传平还不忘挤出资金,造福村民。为村里架电筑路,方便群众生活生产;打深机井,送水到户,让全村人吃上水质良好的自来水;聘请村民到山上务工,仅工资一项,一年就发放近50万元。王传平还关心村里留守老人生活,不管是平时还是过节,都为他们送生活用品和慰问品。“他真是把全部心血都投在了这片荒山上,用在了村民福利上。雇工都是村民,老少爷们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石河头村村民颜世宝说。

2018年6月,在全省实施造林绿化十大工程暨乡村绿化现场会议上,王传平被授予“山东省乡村绿化楷模人物”荣誉称号。今年,王传平的金鸡山还成了潍坊市义务植树基地之一。

“能够尽己所能,为村民提供挣钱门路,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比自己挣钱都高兴!”这个大山里的汉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荒山变成“工厂”,让村民当上工人,按月领钱。这也是王传平最普通最实际的想法,也渗透着他对家乡父老的朴素感情。

“荒山不治理永远是荒山,治理好了就是绿水青山。”说起远期规划,王传平有一个梦想:对基地进行景区建设,开发红叶谷、采摘园、石河景观游等项目,发展原汁原味的乡村游,让家乡变成风光秀丽的“世外桃源”,让乡亲们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新闻推荐

棘子树上结甜枣贫瘠山岭披绿衣

石岭连绵,山路弯弯,6月4日,在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区蔡峪村的枣林间,60岁的王永春在给甜枣树摘芽,成片的枣林氤氲着...

临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朐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